GMIC上的“车震”-天方燕谈

刚刚结束的GMIC大会,几乎可以看成移动互联网界的嘉年华:层出不穷的创业项目,大佬的演讲,兴奋的媒体,睁大双眼寻求合作的的厂商以及衣着暴露的模特,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个新型的互联网生态正逐渐繁荣和壮大,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诞生下一个十亿美金的公司。

环顾四周,各个群体开始进入“自说自话”的阶段:浏览器开始争抢移动端的搜索入口,要成为移动时代的原住民,游戏产业则更加细分:诸如云服务、渠道打包、数据分析等一大批基于工具服务类的公司开始崛起,当然也有更多的互联网卖水者出现,而巨头呢,他们开始表示自己是一家“连接型”的公司。

这种自说自话延伸到会场外,则演化成两家用车服务公司的对垒:易道用车派出了加长悍马和大黄蜂,而AA租车则直接让刚交完车的特斯拉登场。他们用豪车和好车震撼了现场的几千人,也在微博和朋友圈引起了热烈的关注和讨论,有网友戏称这是GMIC上的“车震”。

GMIC上的“车震”-天方燕谈

回头看,uber已经正式进驻中国,商务用车服务迎来新一轮的群雄混战。随着特斯拉在上海举行第一批预定用户交车仪式,AA租车顺利拿到第一批特斯拉汽车,这无疑为接下来的混战提前做好准备。而易道用车也不甘示弱,CEO周航表示将采购1000辆特斯拉:但高达10亿的费用以及特斯拉的产能限制无疑让这种豪情蒙上一层阴影。

即便如此,对于商务用车服务在中国仍是一种尴尬的存在,政策风险或许会成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

用车服务应用的原理,是把社会闲散的用车资源整合,再通过互联网途径分发出去。用户打开APP,设定用车时间,出发点以及目的地,就会有接单的司机在指定地点提供用车服务,实质上起到的是撮合匹配的作用。

具体操作上,不同的公司又会有不同的策略,比如易道用车不但有全职司机,也有兼职司机,换句话,后者可以是任何职业,前提是拥有一辆符合要求的私家车,接受培训后即可抢单接活。而AA租车则是成立租赁公司,再大举购买新车,司机全部为全职。

私家车兼职时,会跟另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签订合同,把车租给租赁公司,再和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合同,把自己变成司机,这样,接活时就能以人力公司的名义抢单,并且巧的是“租”到的车正好是你本人的车。

这样的作法无疑是为了规避风险,但还是存在不小的隐患:比如大量的黑车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洗白,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对于兼职以及下游司机的控制力度不够,难以统一标准……尽管这些用车公司做了诸多尝试和改进,但显然难以治标。

最为关键的,还是运营资质的问题。在我国,从事出租车行业,不但需要出租车运营牌照,并且司机也需要持有相关的上岗资质,而易道、AA的作法,则是绕开了这些许可,以私家车的身份从事出租车的生意,这无疑触犯了监管者的神经。

2个月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客运管理局发出通告,称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营运活动,并将针对叫车服务开展专项整治。官方认为,这种提供车辆并提供司机的服务,属于没有牌照的情况下提供出租车服务,属于扰乱出租车营运秩序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叫车服务并非鲜例,早在3年前,神州租车、一嗨租车便已经提供“带驾”服务,但因为涉嫌“非法营运”,很快就被叫停,如今这些叫车应用风生水起,真不知两家作何感想。不但国内的商务用车应用面临政策风险,国外的uber也不例外,韩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也表示uber的服务“非法。”说到底,还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这快仍属于法律真空地带,但利润高、用户需求强烈、市场广阔,又驱使着商家不断去挑战政策底线,如此看来,摸索出一条双方都可以妥协接受的边界,成为目前最亟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