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男人已经不像男人了。
2006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小品叫《火巴耳朵(音:Pā ér duō )》,是西南地区特别是川渝两地独有的方言,“火巴”读音pa,左右结构,偏旁火部,右边是巴,意为被火烧、火炖的很软,指丈夫被妻子在经济家庭地位等控制,对妻子很畏惧,在妻子面前言听计从的男人。
由于现在生活的物质压力越来越大,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儿子……很多中国的男人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整体的疲软状态在社会各个层面随时随地都能碰到。
其实,最要命的是,中国将来的男人,现在的中国男孩,正在受到“女性化”的威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2010年1月出版的《拯救男孩》一书,披露了当下正在发生的,让家长、教师和公众深感震惊的一些事实和数据——
“中国男孩的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变“矮”了:中国7岁到17岁的中国男孩平均身高比日本同龄人矮了2.54厘米;男孩比女孩的情绪更脆弱,北京儿童医院7年间19196个病例中,男性患儿占69%,其中6—11岁男孩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 国家奖学金“阴盛阳衰”,男生学习佼佼者比例呈自由落体式下降,初中和小学的男孩更是早就掉队了,男孩学业全线告急……”
曾经在高中教育第一线的我,切实的感受到了这些问题。我的高中母校乐山市更生学校,2010年时,高中三个年级文、理科的第一名,都是女生。当年,高一年级,699名学生,男生327名,比女生少45名,最近一次统一考试,年级最后50名(文理合计,下同),男生占了38名;高二年级,568名学生,男生263名,比女生少42名,最近一次统一考试,年级最后50名,男生占了41名;高三年级,631名学生,男生304名,比女生少23名,最近一次统一考试,年级最后50名,男生占了35名。广西某中学,曾把53名男生集中组成一个特殊的班级,因为他们都是原来各班的“差生”。“有些男孩娇滴滴的,行动扭扭捏捏,比女孩还要胆小怕事,而有些活泼好动、敢冒险、敢质疑的男孩却被看成问题孩子。”在孙云晓看来,男孩“全面溃败”乃至趋向“女性化”的现象,已成为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
人们一般认为,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早于男生,女生成绩优异、伶牙俐齿、擅长组织活动,是学校里的佼佼者,通常到了中等教育后期,男生往往就能追赶上甚至超越女生。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的学业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几乎在所有学科领域、在各级教育水平上女生的学业表现都赶上或者超过了男生。
有研究者对2002年重庆市6000多名高中生的会考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学习最好的学生中,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除了在传统的文科(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上的成绩显著高于男生以外,在数学和生物这两门男生的传统强项上,女生得分也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占优势的科目只剩下物理、化学和地理。研究者对高考状元的统计发现:1999-2008年间,高考状元中男生的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其中,文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47.1%降至17.9%,理科状元的男生比例由86.1%下降至60.0%。“状元郎”已成过去式,“状元花”则更为贴切。
更值得注意的是,男生的学业落后现在已经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男生的学业成就远远落后于女生。笔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06-2007、2007-2008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名单和当时高校男女生比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06-2007年度,在50000名获奖者中,男女生获奖的“实际比例”为1:2.01。2007-2008年度,这一数据则为为1:1.95。连续两年,男女获奖比例如此悬殊,发人深思。统计还表明,2007-2008年度,在教育部颁发国家奖学金的所有2,287所高校中,有1,785所高校中男生获奖人数少于女生,大学男生学业落后的范围是全国性的。
2006年8月,在新生录取工作结束不久,清华大学校内BBS上出现了一个帖子,列出1991年至2006年清华新生中的男女生比例变化。比如1991年,2032名新生中男生1643人,女生389人,男女比例为422.37:100。随着女生比例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清华3313名新生中,男女比例为194.23:100。
相对于女孩,体质上,男孩在视力不良、超重、肥胖发生率方面持续走高,呈现“胖无力”特征,健康持续恶化;心理上,男孩更容易染上各种成瘾行为,出现情绪问题乃至心理疾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的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为什么在高中、在小学、初中、大学,甚至幼儿园,中国的男孩都出现很大程度上的弱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男孩的“女性化”越来越明显?
关键在于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这决定了中国男孩从小到大,从上学到工作、生活,都受到“女性化”的危险。
一个人,生下来,自然就决定了性别。但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集合体。自然属性与生俱来,是男是女,从生理结构就可以断定。但,人最终认定自己的性别,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社会属性。后天习得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性别意识错位乃至同性恋。
出生以后,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在进行社会性别的习得。所以,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给人的社会化下的定义就是:无助的婴儿逐渐变成一个有自我意识、有认知能力的人,并熟练掌握他或她生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习俗。
这里的“自我意识”就包括自我性别意识。婴儿的社会性别意识习得可以肯定是无意识的。孩童阶段的人在准确认定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之前,就已经接受到了一系列“前言语”的暗示。比如孩子们接触到的玩具、故事图画书和影视节目往往都会强化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之间的差异。
而中国传统家庭的教育不尊重、不鼓励独立,往往“圈养”孩子,导致男孩的开放、开拓意识得不到发展,男孩的阳刚气质得不到培育。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一般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家长很忙,物质条件也不好,养孩子很“粗放”,所以男孩子相对皮实,独立性强,大点的男孩在家里几乎顶半个家长,要负担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这种“穷养男,富养女”的做法,对于现在的男孩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如今的钢筋混凝土搭建成的城市丛林中,人类远古社会的丛林生存法则已经不能有效影响处于成长成熟关键时期的中国男孩。这些中国男孩们被家长告知,“好好呆在家里,看电视上网都行,别出去,外面乱得很。”独生子女,再加上重男轻女的家长也为数不少,所以“男孩在家都跟眼珠子似的,男孩养得太娇了!”有老师告诉媒体,班上男孩都十六七了,很多人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做,一有问题立刻求助家长,不会自己解决。一次,她批评了一名男生,结果这个男孩第二天请来父母到学校为他辩解。“家长这样对待孩子的错误很不明智,好像什么事情都可以出面替孩子摆平,孩子觉得根本不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种呵护确实过度了。”
性别社会化,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同龄群体的影响。甚至大众传媒也能影响人的性别社会化,例如湖南卫视在“快男”节目里中性化的男孩优胜,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男孩,很容易直接模仿其外在形象,导致审美观、价值观混乱,使很多喜欢中性化“快男”的男孩在服饰、发型还有言行举止上都“女性化”。有的父母可能也赞同中性化,愿意去培养一个女性特质和男性特质的融合产物。他们更希望男孩对别人的感受更加敏感,有能力表达关爱;也希望女孩能够主动寻求机会学习和自我改进。但是这种“中间路线”很难挑战社会性别习得模式。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的发展告诉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天生的性别差异。否则,会出现类似中国男孩“女性化”的问题。
而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使中国比其他国家更容易出现男孩危机。
据孙云晓分析,应试教育对男孩女孩都不利,但对男孩的伤害更大。首先,学校教育漠视性别差异,男孩的一些好动、竞争与叛逆的天性往往被看作缺点,“资产”变成了“负债”;而且,应试教育强调动脑而不注重动手能力,天性“想跑想跳”的男孩被按在座位上学习,缺乏应有的运动锻炼;接着,学校和社会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使男孩深感挫败;此外,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师,这种教育方式也对男孩的成长不利。
一个经典的案例是:几个男孩在河边玩,其中一个孩子溺水了。其他几个男孩没有呼叫、没有找人,反而平静地各自回家,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事后,当大人问起,他们说自己害怕,怕担责任。孙云晓指出:“……男人的第一魅力是责任感。不负责任的男人多了,女人还会感觉到安全吗?如果不拯救男孩,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缺乏责任感的男人,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是噩梦的开始,它肯定会危及女性和社会的和谐。”
2010年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布了这样的信息:到2020年,中国有2400万届(当)婚男性无妻可娶。中国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早在2001年3月28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就显示,目前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6.9:100。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反映婴儿出生时性别结构状况的统计指标,即在出生一百个女婴时,男婴有多少个。普查结果还表明,不仅农业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非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也呈升高趋势。地球人类男女性别比例是由生物学规律决定的。但是最近十多年来,中国怀孕家庭采用人工鉴别胎儿性别后放弃女婴的行为较为普遍,导致男女生比例大幅失调。中国社科院的学者认为,10年后,社会只能通过“隔代婚姻”和“姐弟婚姻”解决2400万男性无妻可娶的难题。
这意味着,再过10年,这些“女性化”的中国男孩到了适婚年龄,将更没有婚姻竞争力,可能被外国男人抢走自己的中国媳妇。有人会说,那中国男孩也去找外国女孩好了,然而“女性化”的中国男孩在国内尚且没有竞争力,何谈国外呢?
当然,调节男女比例失调,解决“女性化”的中国男孩婚姻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手段:
- 1.发展变性手术。
- 2.准许克隆人类,专门克隆女人,美女。
- 3.从外国进口女性,或者把男性出口到狼少肉多(女性比例很高)的国家。
- 4.奖励生女孩,生出来的是女孩,比如奖励10000(或根据各地不同),考初中、高中、大学的成绩女生都加10分。
- 5.生女的不在计划生育的控制范围之内,可以随便生,想生多少生多少,但如果生出来的是男的就重罚(从第2胎开始)。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建议科学院把研发机器人配偶纳入科研计划,“以此预防人口生物链在中国发生断裂,使民族在地球上得以延续。”
其实,最根本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拯救中国男孩。家庭、学校、制度内的权力部门包括舆论传媒,当然还有女性以及男性自己,应当尊重自然、先天的性别差异,让中国的男孩在接受教育、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人类男性的特质。从小到大,从上学到工作,从独自生活到婚姻生活,敢于担当责任,勇于面对生活,乐于接受挑战,成为像男人也是男人。
够爷们的中国男人。
原创文章,作者:燕子李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中国男孩?!》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2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