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军事冲突还在继续,多国紧急启动撤侨工作。中国平安第一时间响应客户需求,依托“平安24全球守护计划”,到6月16日20时,协助71名客户从两国成功撤离。
这种专业、及时的业务能力,除了客户的肯定,还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最新公布的福布斯2000强里,中国平安以全球第27位的排名演绎了一场"金融巨象的芭蕾":在1.8万亿美元资产规模下,仍实现2位排名跃升。名列福布斯榜单中国险企第一位的平安集团,47.8%的净利润增速甚至超过四大国有银行。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企业个案的成功,更是中国金融业从规模竞争向价值创造的范式转移。
构筑“非典型”的综合金融生态护城河,实现医疗养老的错位竞争
有一组数据非常吸睛:平安2.42亿个人客户中,25.6%持有4个以上合同,实现98%的留存率。这远超很多互联网平台级的企业。实际上,平安集团的"金融超市"模式,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单品竞争逻辑,形成客户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
在构筑“非典型”的综合金融生态护城河基础上,平安在医疗养老业务,显示了强劲的竞争优势。当友邦保险还在深耕高端医疗险时,平安已构建覆盖75城的居家养老网络。显然,错位竞争带来了平安领跑的业务成果。
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而平安具有业务前瞻性,已经实现63%客户使用医疗养老服务圈提供的服务权益。可以说,这是一种将大健康数据反向赋能保险精算的信任经济。平安摸索出来的"健康管理-风险定价-服务变现"的业务飞轮,正在重塑保险业的价值链。
科技持续投入的临界突破,从“渠道为王”升维到“场景主权”上成功卡位
多年来,平安集团也在科技上进行持续的投入。截至2024年末,中国平安的专利申请总数达到55080项,全球领先。AI大模型也不断取得进展,平安大模型已累积了30万亿字节的数据,其中包括超过3.2万亿的高质量文本语料、31万小时的带标注语音语料,以及超过75亿的图片语料。
科技研发与创新,正在给平安带来临界突破的效应。其中,18.4亿次AI客服的交互与119.4亿的反欺诈减损,标志着平安的科技投入,已越过成本中心转向利润中心。93%的寿险秒级核保率,换个角度看,就是将人工核保员的经验沉淀为3000多个风控节点的数字资产。
而平安好车主APP覆盖82项的车后服务,揭示出未来金融的胜负手不再是网点密度和渠道为王。能否嵌入用户的"生活流"?成为当下和未来,金融服务的争抢关键点位。各家银行还在为支付入口绞尽脑汁,平安已经升维到“场景主权”,成功卡位汽车、医疗等更高频场景。
ESG是责任也是新质生产力,康养业务63%的渗透率成行业样本
ESG方面,平安也是相当亮眼。截至2024年12月31日,平安集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累计投入近10.14万亿元。平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1247.1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77.62亿元。2024年,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86.08亿元,通过“三村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帮扶资金520.14亿元。
MSCI ESG评级,平安2025年提升至AA级,连续三年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亚太区第一。把ESG的社会责任转化成一种新质生产力,能吸引到更多客户。他们因为平安的良好品牌形象,愿意尝试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这进一步形成了平安在医疗养老战略上的差异化发展优势,近63%的高业务渗透率,让平安成为中国保险业的行业样本。仅仅是到2024年6月末,享有康养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就超过68%。
前不久,2024 年财报公布,中国平安营业收入10289.25 亿元,同比增长12.6%,重破万亿大关。在经济外部环境压力和国内市场周期影响下,平安通过近年来坚持打造“省心、省时、又省钱”的优质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2.45亿客户的金融、健康和养老需求,获得了正向反馈。给人的感觉是业务稳健中见提升,持续向好,这只巨型的金融大象,还灵巧的跳起了芭蕾。
同时,科技投入与康养业务的协同效应正在释放。进入福布斯榜单TOP30的平安,凭借37年保险业务以及医疗行业运营管理的丰富经验,一边链接客户,一边聚合医疗养老服务供应商。一个独特的医疗养老生态万亿级业务路径,正在逐渐清晰地呈现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