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虎嗅、钛媒体的朋友聊天,了解到内容选取和发布其实是科技新媒体的难题。除了自己团队的采写,要在夹杂着各种软文的投稿之中选出好文章是很费神的一件事。钛媒体内容总监葱葱说她一般会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喜好,虎嗅的创始人李岷说“看文章与内容本身,说的是否专业与有道理”。
我也做过总编,知道编辑在选稿的时候,往往都有一个话:这个话题此前已经有很多人讨论过,你的文章并无新意。这和钛媒体、虎嗅的选稿立场是基本一致的,没什么新意就是代表用户说:你写的这事儿和之前我知道的一样嘛;没什么新意也是代表用户说:你写的这个道理我早就明白啊,可你的解决方案呢,没有方案说个蛋啊,这也太不专业了。
用户就是上帝,媒体平台没有用户就没有人气,也就没有流量,当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但是用户也不是都有正常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极少数的用户也很偏激对内容不能做到合情合理的对待。他们会说这篇文章太烂,那篇文章是软文。媒体平台这时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自信去接受质疑和吐槽。只要内容运营团队集体的审稿水准保持住,然后尽量换位思考用户的需要什么内容,那选出来发布在平台的文章一般不会差。
可是有一种情况是媒体平台的内容团队本身有问题,那就是:过度自信之后,不是为用户选择内容,而是为平台为团队,甚至为自己选择内容。这个度实在不好把握,编辑稍不留神,个人喜好就占胜用户至上,内容所造就的媒体平台就会逐渐演变为自娱自乐乃至盲目的自嗨。不要说哪个内容团队国内一流,哪个编辑足够职业,现实就是内容会出问题。所以传统媒体新媒体都相应建立了审稿机制:虎嗅平台投稿被编辑毙掉,可以选择“申诉”或者通过文章页面中的“编辑”按钮来修改、编辑,再次投稿。钛媒体平台内部有稿件二审机制,如果一审觉得稿子还行但是编辑拿不准是否可以发布,会跟团队其他成员分析、讨论,最后评估是否发布。
加上现在科技新媒体外来内容源大部分来自行业自媒体。内容的选择难度更是加大。我们可以假想所有自媒体的文章都是干货里夹带私货,也可以假想这些文章都是大公无私的行业解读、智慧分享和知识普及。但也正如现实一样,凡事没有绝对。总会有形形色色,软硬不同的文章投稿到各个媒体平台。
自媒体说话通过他自己的平台(渠道)怎么说都可以,他为自己负责。自媒体通过媒体平台说话,就不一样了,平台既然发布了自媒体的文章就要负主要责任,是否需要斟酌事后的效应和被他人理解的立场,又得思量一下。
有人要说哪有这么复杂,太费劲,直接让写作者包括自媒体把文章发出来,是非曲直自有公论。还真是,百度百家就这么干了。入驻百家的作者不违背法律法规的言论内容,直接都可以发布。百家让浏览量和广告分成来“投票”,文章太软没人看浏览量和广告点击次数很低,下次你总不这样写了吧?但也有问题,因为现在百家的浏览量跟编辑人工推荐位置有关,似乎停留在PC时代,“投票”结果就显得不科学。最近又听说百度新闻要开放CMS内容编辑、发布系统,让媒体和自媒体自行发布内容,不知道能否在内容引导、评价机制上进一步科学起来?
人至察则无徒,水至清则无鱼。这个社会总是存在各种利益诉求和需求实现的问题,人艰不拆,大家都要给彼此一条活路。用户虽然看到软文就骂娘,说这个作者这个媒体平台的内容没法看。纯干货应该也有,但也有夹带私货写得很好的文章,那是写作的技术问题。具体到科技新媒体的内容上,不虚假不违法的前提下,黑也好捧也好,如果作者可以把文章写得很硬,又能实现软文的目的,那也是一种手艺。随着流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内容生产者群体逐渐像音频、视频内容生产转移,排除一部分图片内容生产者,能写好文章的人也越来越少。正因为如此,优质内容和它们的生产者还是稀缺资源。李岷说只要内容好,虎嗅都可以发。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也曾说,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要有一点差异化特色。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状况下,干货里能夹带私货,还能被编辑和用户评判为好内容的作者,那真是手艺啊。
原创文章,作者:燕子李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的干货都夹带私货?内容的困惑》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