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良久,来自邻邦的蜡笔小新剧场版《B级美食大逃亡》终于上演。这次新酱团队将目光放在了美食上,背景是自06年开始的B-1美食大奖赛,这项赛事逐年火热愈发引领日本本土的美食潮流,不断捧红系列当地小吃的同时塑造了以“富士宫炒面”为代表的系列营销案例。
大赛名字里的“B”便是指“B级美食”,“1”是英语当中的“one”,所以在日本读作“B-one大赛”。“B级美食”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词汇,指便宜实惠,老百姓们平时又能随便吃到的美食。虽然可能名不见经传,但在地方上绝对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简单地说,便是地方小吃。日本的大阪烧、乌冬面、炒面都是各种代表,而中国广东的牛杂,四川的麻辣烫,长沙的口味虾等等,则是不折不扣的天朝B级美食。
电影中没有直接扯上B-1比赛,而是换了个硝烟味不那么重的B级美食嘉年华,从一开始便将所有本地小吃拧成一股绳,统统刻上了一个名字:日本B级美食。火热的人气和物美价廉的食物吸引了众多当地居民的眼光,同时也激发了奉A级美食为圭皋反对团体的嫉妒火焰。小新一行人误打误撞加入了这场战争,担起了运送B级秘药之炒面酱汁的神圣任务,冥冥中负上了拯救B级美食的重任。
剧情自然是幼稚的,维持了小新团队一如既往欢乐中略带蜻蜓点水之深刻的风格,让你笑了过后还有空想想,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片中从开始便分成了两派:象征本土美食的B级嘉年华如火如荼,代表高端饮食的A级团队虎视眈眈,一场本土与高端的战争一触即发。而新酱一行人一路守护的酱汁,更多的是象征日本本土B级美食的灵魂:便宜、好食、简单、快乐。而A级美食中所恪守的仪式化程序、冷静的态度、规定的姿势,则更像是对A类美食(更多是指西方食物)的夸张化呈现,所有A类美食在剧中都被处理为了西方美食,鱼子酱、松露等高级食材的出现伴随着严苛的赏味要求,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合情理与难以理解。位于美食之上的,是日本与西方美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是日方眼中对他者的魔化与对本土食料的颂扬。
更令人吊诡的是,本片一反前作最终反派变好世界和平的美好结局,让B级美食成功击败了A级美食,可将其视为日本B级美食的一种反抗与自卫。
再说回B级美食大赛上来,日本人在玩概念的时候,总喜欢沾点洋气,给大赛起了个“B-one”的名字。举办这个“B-one大赛”的目的是为了提振地方活力,让一些地方团体有这么个平台进行宣传,以提高在日本全国的知名度。从2006年起,这个大赛开始在地方县市轮流举办,可以说是一炮打响,第二年的时候到场人数就翻了十几翻,达到25万人。
看到他们的B级美食嘉年华,脑袋飘到了我们所谓的美食节。这些年,无论在哪儿,总会遇上名目不同规模不一的美食节,宣传来势汹汹,生威浩荡让人不得不带着空空的肚子与满腔的口水一头栽进去,可一个个美食节看下来,发现总是那么几样,牛丸牛杂叫花鸡,肉串切糕棉花糖,连卖家都是同一批人,毫无特色可言。你不得不惶恐,我大天朝九百六十万巍巍疆土,竟只有此等千篇一律的批量美食?
细究原因,得归结到举办节日的初衷上去。日本是比赛,而我们”是节”,比赛自然有输赢,而节日则更多欢乐。乐不乐倒是没看见,不过每隔一段时间见到相同的事物相同的人,新鲜感跌得着实厉害。
说到B-1比赛评奖,权力倒是掌握在食客们手中,食客们在品尝美食后要从味道、宣传以及待客方式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投票的方式也比较有趣,如果觉得哪个摊位好,那就把用过一次性筷子投到摊位前的投票箱里就行了。筷子就给一双,相当于两票。比赛完了以后,称一下筷子的重量,这名次也就定了。前三名的队伍将能够分别得到一个筷子形状的金银铜奖杯。
这种调动食客与卖家双方的做法,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我们不是没有美食,不是没有好厨子,更不是没有好舌头,只是少了些方式,这些好东西总是没法聚到一起。
唉。
原创文章,作者:鸥鸥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你知道B级美食吗?》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