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明玉,你要不想来你可以不来,你别在这搅和!你赶紧走,反正你也没有资格来参加妈的葬礼!”
  • “凭什么我没资格?墓地是我买的,葬礼的钱也是我出的,你那么孝顺,妈去世到现在你出过一分钱吗?”……
传统殡葬不转型,人们未来“死不起”?-天方燕谈

这段对话来自《都挺好》第二集,这部人气极高的电视剧仅仅在第二集,就引发了相当多的讨论。

那时候不明就里的观众一致不满苏明玉在母亲葬礼上打电话的举动,当然了,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这部剧。而是苏明玉包揽葬礼的全部费用,搁在当今社会,有几个人能做到?

抱歉,“死不起”真不是一句骂人的话

如果说现代人奋斗的动力来源,总结起来或许就是“空间”二字,无论生死。

而那句“活着买不起厕所,死了买不起墓地”也并不仅仅是一句调侃。

大城市墓地接近饱和,“环京、环沪”而葬的情况出现越来越频繁。“坟地产”行业越来越火爆,北京与河北也因为这个行业,第二次被紧密连接起来。

北京工作、河北生活的人不在少数,虽然辛苦但也不是不能接受。可那些“活在北京,葬在河北”现象的出现可着实让人摸不清头脑,辛辛苦苦一辈子,大多数人想葬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都成了奢望。

当真是活不起死不起的局面。

继环京置业之后,环京置墓成为了殡葬行业的一大趋势。数据显示,隶属于福成股份的三河灵山宝塔陵园,2018年净利润接近1.5个亿,同比增长20%,占公司净利润92.5%;其中公司殡葬服务费毛利率高达87.96%,同比2017年增加2.73个百分点。

传统殡葬不转型,人们未来“死不起”?-天方燕谈

2019年清明节,来到三河灵山宝塔园看一眼,停放的车辆几乎都为北京牌照。

这方面的“京津冀一体化”成果看上去是不错的。

北京六环内的陵园几乎都接近饱和,价格10万起步很正常的事,六环外的昌平大概3万至5万,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也达到2万左右的价格,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葬在六环开外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毕竟不是谁家都有苏明玉这么个闺女。

全国出名的八宝山我们就不说了。北京市海淀区的万安公墓,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价格已经来到了8万/平,2011年更是直飙至22万/平,那里埋葬的几乎都是名人,现在的话,更是有钱都难求一块地方。

墓地和住宅不一样,没有新地导致前者价格越来越高,2015年北京为了推行生态安葬,停止审批各种经营性公墓。当时的设想是:北京现有的33所公墓至少可以使用55年,可实际上根本就撑不了这么久。

因为到现在就已经卖光一大半了。

那么河北置墓就成为了一大趋势,二者的价格到底差在哪里?举个例子,2019年上文提到的灵山宝塔园墓地价格大概在3万左右,往西十公里外的通州通惠陵园墓地价格最高则是来到了9万元。

仅仅十公里,那是北京和河北的差别。

其次是这个行业疯狂的毛利率,2016年福成股份殡葬行业毛利率达84.84%,此后每年上涨超1个百分点,2018年毛利率87.96%;同样扎根河北的万桐园涨幅类似,从2015年的79.9%上涨至2018年的83.97%。

中国人眼中,无论生前生后,“住”都是人生大事,但一块石碑就能解决的问题,其中的建筑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殡葬业收入增长主要是销售价格同比增长所导致,2016年福成墓穴均价约6万元/位,2017年、2018年,这一数字分别增至6.9万元/位、9.5万元/位。

每年清明节,墓地价格都会迎来一定的上涨,这种螺旋式上涨几乎是不可逆的。可是目前的欣欣向荣背后,实际上也在伴随着墓穴数量的减少,而呈现出销量下滑的局面。

行业龙头福寿园就是这样,2017年,福寿园除去新收购或新建设墓园卖出的1318个墓穴,老墓实际销量较之去年同期减少1061个。这说明单纯的卖墓碑,土地储备迟早会被消耗殆尽,那么卖“服务”就成了他们转型的方向。

国人“入土为安”的丧葬文化让墓地成为刚需,但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这样的局面只会让更多人买不起墓地。买卖双方就像无法啮合的齿轮,行业的畸形开始逐渐显露。

“互联网+殡葬”是未来最好的殡葬方式

这样的局面确实让人特别担心。不过还好我们生活在了这么一个时代:万物皆可互联网。

供应商散乱、流程繁琐、产业链高度不透明是目前殡葬行业最大的问题。加持互联网之后,这些都有可能被互联网颠覆。

O2O改变某个行业的话,或许这三点是必须要考虑的:

  • 一、行业体量以及未来增量是否可观,是否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 二、行业线下是否足够分散,是否有着相当大的信息不对称;
  • 三、对于行业的商家以及消费者,能否以经济可行的方式提供足够价值,能否用互联网的方式说服他们去进行改变。

把这三条代入,你会发现“互联网+殡葬”近乎完美。

首先,2013年就有数据显示,那时中国每年去世人口接近一千万,人均殡葬费算为较低的三千元,仅仅殡仪一项就有着近300亿的市场空间。若算上墓地以及骨灰存放等等,整个市场规模必定超过千亿,六年过去,这个数字只高不低。此行业延伸出来法律服务、临终关怀乃至餐饮等等,这部分收入则是多大无从统计,再加上我国老龄化的加重,市场规模在未来只会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其次,殡葬行业的服务流程极其繁琐,整体也表现出“小散乱”的特点。从遗体处理到法律程序,从设施采购到最终落葬,前前后后许多环节要对接的供应商相当之多。更要命的是整个过程呈现出来的不透明性,使得中间环节过多,服务质量缺乏标准、价格虚高,消费者体验度十分恶劣。甚至更多消费者抱着“逝者为大,吃亏是福”的心态了事。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给了互联网介入的空间和可能。互联网可以提供透明性,从而实现消费自由,那些供应商也可以通过网络去整合,一站式解决。对于商家而言,互联网则是可以帮助他们优化产业链,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以更方便的服务和低廉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开拓市场。

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也是网络撬动殡葬行业最好的角度。

事实上,距离“互联网殡葬”这个概念的提出也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但网络对于这个行业的撬动幅度好像总是微乎其微,至少在国内是这样的。

2014年的“恩雪天使”颇受关注,还未上线就拿到了200万投资,只可惜上线一年就关闭;此外,以O2O+B2B2C模式出现的“存在”、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投资150万创建的“彼岸”、殡葬电商“一空网”以及“爱佑汇”等等产品,都没能形成很好的持续循环。

传统殡葬不转型,人们未来“死不起”?-天方燕谈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行业壁垒是一方面因素,或许更大的阻碍来自于国人还相对不成熟的认知。行业的特殊性加上国人的文化观念让这条路充满挑战,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使“互联网殡葬”的概念提出这么久,这个行业依然是充满空间,依然有人有希望把二者结合起来,发展壮大。

况且现在的局面,我想也不会持续的太久。

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就已经超过2亿,人口老龄化速度为16.5%。平均每死亡一人就需支出10000元左右,预计到2020年,我国殡葬业消费将达到6000亿,2023年达到万亿级别。

面对如此严重的老龄化趋势,若是依然遵循传统殡葬那一套流程,问题必然会爆发。

由从业人员的角度出发,这也不是一个值得一直坚守的行业。由于服务的特殊性,从业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服务水准,无论何时必须立刻赶赴现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每个决策都不允许有半点差池;再加上被炒起来的天价墓地,各种“环大城市而葬”的情况出现,给消费者一种“死不起”的感觉,整个传统殡葬行业都面临着随时可能爆发的错乱。

那么在未来,互联网殡葬这条路就是人们不得不去做的选择。

这一点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向国外去好好学一学,今年6月25日,Space X又将发射一颗携带152位死者骨灰的卫星,其中包括了儿童、太空爱好者、科学家、宇航员、作家等。骨灰飞入太空轨道的价格不到5000美元。这已经是继2008年之后,Space X第3次跟Celestis公司合作进行太空殡葬。

事实上,这在国外已经不是特别新鲜的事情了。美国的Celestis公司从1997年就开始提供这种“太空殡葬”服务,将骨灰送往茫茫宇宙看上去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浪漫的结局;土耳其海岸线上漂浮的泡沫塑料墓碑则是成为了叙利亚遇难者的“海上墓园”,回归大海也是人们心中永不沉没的记忆;西雅图墓碑制造商Quiring Monuments正在尝试把墓地与前沿科技联系起来,二维码很有可能成为互联网人们最具特色的墓志铭。

目前的市场上,你也能找到相关、并且做得比较新奇有趣的产品。比如那款名为“后续”的APP,slogan为“后续,只为你纪念。”听起来还是比较暖心的,集合逝者信息,梳理离开的人人事事是这款产品的主打特色。通过赠送虚拟“蜡烛、白菊、孔明灯”等礼物则是给了人们一个寄托哀思的方式。虽然目前还是起步的初期阶段,但拥抱了互联网的产品,已经能把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清楚了。

传统殡葬不转型,人们未来“死不起”?-天方燕谈

试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款结合了AI技术的产品,能把一个人逝世前的音容相貌,乃至个人举止习惯都留存在这里。那么尽管他在现实生活中离开了你,但在另一个世界里,他还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陪在你身边。

虽说看上去还有些天方夜谭的意味,但至少目前已经呈现出这个趋势了,不是吗?

互联网和殡葬的结合,一方面能解决传统殡葬行业的痛点问题,另一方面还能给人们一种更加新奇方便的方式去料理后事、寄托哀思。

科技的出现让“死亡”听上去没有了传统意义的沉重。而且在我看来,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后,活着的人才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