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娘的《小时代》和韩少的《一座城池》先后上映,前者声势浩大,以磅礴万钧之力横扫全国票房,四娘率队从大陆到台湾疯狂宣传,整个8月后半段上遍了所有当红的综艺节目。于是四娘的价值观在频道切换间被反复兜售,瘦削的身躯牛逼闪闪的席卷N亿票房华丽飘过,好不乐哉。后者则来得悄无声息,前期零星的宣传让片子几乎无人知晓,上映期间的极端口碑更是让不少路人大跌眼镜,而其所引发的关注甚至几乎全部来自韩少的极力撇清:这电影跟我没啥关系,毛关系都没有。一个是亲爹自编自导,一个是后爸粗劣加工,二者的差别显而易见。尽管在剧情内核上两部电影往两个不同的方向极端地烂着,但这毫不阻挡其余可控因素导致的《小时代》大败《一座城池》。
作为韩少的死忠粉,从《三重门》一路走过来,到《像少年啦飞驰》,到《长安乱》,到《一座城池》,再到后来的《光荣日》,《1988》,很明显的能感受到韩少心理中心的转移:从文字移向赛车,从小说转到杂文。文字更像是兴趣活儿,偶尔用来赚些零花钱,少爷心有所属,小说什么的,只得无奈舍弃。如果说《悲伤逆流成河》是个人认为的四娘小说之分野,那么《一座城池》则是韩少小说的界线。它之前的文字更为华丽幽默,调侃嘲弄,而它之后则明显充满漫不经心的随意敷衍。《一座城池》介于二者之间,文风独到仍在,散漫心气初现,内容混沌晦涩,或是我太过浅薄,除去书中的幽默会心,实在没明白到底想讲什么。
如此的小说很难预料改变成电影会是什么样子。尽管书中只言片语都接着地气,其核心却如漂移的飞车让人难以捉摸。这样一来,改变成电影,让主题落到实处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看完电影清楚的明白,导演直接忽略了它。
根据我残存的记忆,《一座城池》大致讲了如下故事:从学校肄业的“我”因为一次群架事件,和朋友“健叔”从上海逃到了一个城镇。他们住在长江旅馆里,整日在城市里闲晃。后来他们认识了新朋友王超,从此,王超和他的桑塔纳就和他们混在了一起。他们跟着王超去他的学校看姑娘,无意中参与了一次行为艺术,这让“我”忆起了自杀身亡的同桌和他短暂的爱情。 他们仍然在这个城市里闲晃着。他不时做着奇特的梦,想着他曾经的女朋友。
这样的剧情,可以成为韩少版的《致青春》,更可以成为公知版的《小时代》,甚至可以成为真人版的《怪兽大学》,只是在大学外加入了城池。黑色幽默有,生活细节有,荒诞情节有,信手拈来再稍加揉搓,一部优秀的电影唾手可得。只可惜导演在影片各种可能的发展路子上越偏越远,最终成品看起来更像投资不到3万的微电影,拙劣的打光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否是实习生的手笔,粗糙的布景让书中乌托邦一般的城池洋溢着垃圾池的恶人气息,幻灯片一般的场景转移随着房祖名粤式普通话潮水般涌来有气无力的切换切换再切换,以PPT、手绘素描与真人表演莫名穿插的混乱剪辑使影片看起来还不如片中那场无厘头的行为艺术让人容易理解,和《小时代》中杨幂旁白翻幻灯片如出一辙的叙事方式让人不得不怀疑孙导是四娘派去剧组的资深卧底,大段直接从书上撕下粘贴台词的铺陈成为电影和书本的唯一粘合剂,而“筷子兄弟”那位王太利的精彩演技则被粗鄙的剧情和烂俗的一切淹没,无力抗争奄奄一息。
片中的城池没有灵魂,是幻灯片和旁白堆砌起来的影响转换器。而“我”作为旁观者和亲历者心中所有的转变,则在诡异的镜头中消失了踪迹。更不用提那些本就难以用视觉表现的暗讽与冷嘲、灵动之语言的不知所踪。最终的影片,让一座城池成为一汪垃圾池,拍的囫囵,看的费解,过目即忘。
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它宣传的极度不到位,虽然影片一切都打着韩少的旗号,但并未引起很大反响,韩寒在电影上映前曾发出声明,自己除了出售改编权,与电影没有其他关系,所以这部电影实际上只是保留韩寒语言的作品,而剔除掉了他一切有碍电影生产制作的思想。电影结尾“我”和健叔终于决定自首拥抱主流,同时加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忧伤结局。导演应该想表达最终“我”走出了那座城,只可惜那座城没有作者,没有灵魂,如空壳般让人费解:走进去作甚?
原创文章,作者:鸥鸥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谁能明白那座城池》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