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利困难、扩张迷茫,以keep为首的运动类APP似乎陷入了一个跳不出来的怪圈。
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愈发下沉,自身难保的大行业无法给予它们强有力的支撑。
如果依然按照现在的路径持续下去,或许它们的寒冬要比别人家的长上很多,直到末日来临。
跌跌撞撞的keep映射了运动APP的黯淡无光
好不容易捱过两年空窗期的keep终于在2018年获得了一轮大手笔融资。
运动APP的圈子里,keep是比较牛逼的那一个。从0到1000万用户,Keep用了289天; 从1000万到2000万,Keep用了110天。截止 2019 年 1 月,Keep 坐拥 1.6 亿注册用户;MAU超过 3500 万;用户行为数据超过 22 亿条。
于是keep在两年时间内获得了五轮融资,去年也是完成了1.27亿美元的D轮融资。但看上去风生水起的背后,依然是荆棘丛生,问题百出。
在吸引大量用户之后,keep被扣上了“不懂健身”的帽子,很多人质疑这款APP的火爆,只是燃起来的一股虚火,很难持续下去。
Keep的很多教学视频并不规范,教程也不够科学,对于用户来说,健身最好的方式还是应当走进健身房去。Keep的存在更像是个“闹钟”,只能达到提醒用户的作用,并不能完成监督。
或许是意识到了自身单一的问题,在这两年的摇摆期内,keep也开始尝试布局其他业务。它的收入来自线上增值服务、电商、Keepland三个模块,但其中的任何一块似乎都不足以支撑未来的发展,翻来覆去的keep服务的始终是健身小白。
在业务扩张这方面,keep更像是摸着黑去趟资本市场的河。
首先是电商业务,尽管吸引到了腾讯的战略投资,但就SKU的丰富度而言,keep和迪卡侬相差了不止两个数量级;价格方面keep要贵上接近20%;制造爆款产品的能力和后者也无法相提并论。这样的电商业务格局根本不足以支撑keep去抢占市场。
而在线下方面,keepland的出现听上去还是挺高大上的,没法洗澡虽然不是致命的痛点问题,可消费者完全看不到服务诚意啊!
这种毫无诚意的投石问路,又怎么能够开拓出新的业务模式。
所以keep在绝大部分的用户眼中,还是那个用几天就会闲置下来的线上健身APP。
纯线上APP的挑战也很容易暴露出来:考验用户的毅力,所以需要循环的刺激用户;需要与线下的场景有一定的结合才会有更强的粘性;还处在利用资本烧钱扩张圈地的阶段,变现模式不清晰。
现在大多数运动APP所面临的困境
运动APP的出现很有意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它们的诞生却不是为那些真正热爱运动的人准备的。
真正运动的人不用APP也会坚持运动,那些在健身房办了卡却很少去的人,即使下载了APP开通了会员,也帮不了他们。
说到这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但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事实…
运动APP最大的价值就是聚集了一波有运动需求的用户,从而形成“我们是通过这个APP实现了运动健身”的假象,难免有着自吹自擂的感觉。
于是最有趣的结果诞生了:一些运动型APP在一群不爱运动的人群中突然火爆,他们把健身作为借口,让APP成为了自己在朋友圈炫耀的社交软件。
这些APP仿照PC互联网产品的发展轨迹,免费是最大亮点,疯狂圈用户。
本末倒置的格局也导致了它们逐渐开始陷入商业路径缺失的窘境。
想去转型,但又没有清晰思路和服务诚意,以keep为首的几个主流运动APP全部陷入了这样的尴尬境地。
这些产品陷入了一种同质化的竞争,看上去大家都在推陈出新,但最终还是回归到记录与跑步上。APP们提供的都是GPS定位、显示运动路线、耗时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等,这样的格局很容易让用户陷入选择困难,而且自身没有独特性,无法建立自己的护城河。
在技术上,很多APP也存在着硬伤。关于计步和热量的消耗,这些APP和专业的测试仪结果大相庭径,技术上的缺失会影响用户对它们的信任度,从而影响付费意愿。
因此,国内用户对软件付费的意愿远比国外低,尤其是对运动工具类 App,用户的依赖更低。
运动APP纠结的背后,也反映了整个体育行业的现状
说到运动APP的惨状,我们就不得不提同样悲惨的大行业了。
2018年是资本寒冬,对于体育产业来说亦是如此。
这一年,和拼多多、小米美团等企业的高光时刻比起来,竟没有一家体育公司上市。16年到17年,那是史上最密集的体育公司上市潮,此后,整个行业的上市库存似乎已经被消耗殆尽,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去年五月,舒华体育这个健身器材龙头企业申请A股上市,但半年之后还是被终止审查,被迫放弃IPO。
这一年里,运动品牌公司的表现还是有亮点存在,但多以港股为主,A股市场当中仅有金陵体育呈现出增长态势。
2016年上市的几家企业当中,英派斯上市后业绩大减,一度跌至发行价之下;力盛赛车和比音勒芬则是因为股价过低,从而提出回购计划,拟用于股权激励。
体育公司的表现称不上优秀,他们需要留意的问题也有很多。
- 首先是对市场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些体育品牌的垮塌。过去一年多已经出现了很多运动品牌倒闭关门的现象,甚至361度这类国内知名品牌也出现了经营危机,未来发展迷雾重重。
面对消费者需求,这些运动品牌无法洞察市场的变化,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自然造成一片狼藉的后果。
英派斯和舒华体育这两个企业在健身器材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在商用健身器材这个细分市场当中,他们一直想去对标那些国际知名品牌。后果可想而知,尽管自己拥有着低成本的优势,但却无法占据丝毫优势。
摸不清楚市场,找不到自身定位成了他们肉眼可见的痛点问题。
- 其次是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
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短时间的发展造成了企业整体良莠不齐的结果,几乎没有哪家公司能称得上优秀。即使是市值最高的“龙头”安踏,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饱受非议。
反映到资本市场,2018年的零IPO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要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以及股民权益,证监会对企业IPO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其中就有IPO盈利条件。
在体育行业里,经常被贴上“缺乏持续盈利条件”标签的企业比比皆是。尤其是体育营销公司和体育转播公司,盈利不稳和依赖第三方权利让它们的未来看上去并没有那么广阔。
对于它们来说,发掘出以人才、独家IP以及技术上的优势是决定性因素。而在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之后,还要想方设法保持住自己的优势。
这显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的事情,在资本寒冬面前,若是连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搞不清楚,那或许真的很难捱过去。
你看,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优势,这些企业和运动APP的困境如出一辙。颇有一种“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意味。
跨界和转型,这才是APP们应该选择的路
对于它们来说,相比于没头没脑的胡乱扩张,跨界和转型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以Keep、咕咚、悦跑圈等为代表的运动APP掀起了一股运动热浪,但盈利问题依然是悬在它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产业特征和用户特征的相互作用让它们集体盈利难,对于它们而言,或许应该去尝试“去运动化”。
运动APP因为运动而成功,但运动同时限制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而在增值服务、电商以及广告这三方面里,它们依然没能实现盈利。与其像无头苍蝇一般乱撞,倒不如静下心来深耕自己,找出能让用户更加青睐自己的升级途径。
用户的运动场景是有价值的,但仅仅盯着运动数据又显得有些狭窄。那么利用产品对用户画像做出更深的判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数据价值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根据艾瑞发布的《2018年中国运动大数据行业研究报告》显示,近六成用户愿主动开放个人运动数据,而对于个人运动数据的主要用途,根据调研结果数据,医疗相关的用途最受国内用户的欢迎。
那么利用这些大数据,将APP由浅层的运动助手升级到更深层次的健康助手,或许会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日常饮食、睡眠以及活动模式都会影响健康,这些人们生活当中最简单的活动往往与健康密不可分。那么如果把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或许会产生更大的价值,就像苹果推出的Apple Watch Series 4,这让用户能够形成自己的健康图。
转型之外,还有跨界。
除了传统的广告、电商等业务,跨界融合也会成为提振运动APP的关键,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即将兴起的格局下。“体育+旅游”,不应当只是有政府驱动,更应该延伸出“跑步+旅游”、“骑行+旅游”、“瑜伽+旅游”、“赛事+旅游”等新的行业融合模式。
在体育产业的“十三五”规划当中,体育消费方式也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
体育则是能够正好弥补旅游的淡季、重复率低的缺点。
那么二者的结合,或许也会给APP们带来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如果它们能把控住这些热爱运动和旅游的用户,怕是也能找到新的破局方法。
原创文章,作者:唐师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撞到天花板的运动APP,要怎么做才能走出怪圈?》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