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围观这场“三不”实验-天方燕谈
我对@燕子李三硬塞给我这个为他这本书写序的任务很恼火。也一直迟迟拖着没有动笔。害得他每天晚上如叫魂般的从微信上冒出个头来:姑妈,序写好了吗……

实在受不了啦,决定闲里偷忙,赶紧把这笔欠债给了啦。哼,不就是吃了你一顿兰溪小馆吗!

为什么一直动不了笔呢?原因之一是他压根给我的就是一本无字天书,就是一个封皮儿,上面写着本书大致的一个主题与脉络,此外无他。我想摘摘抄抄从书里选出一些名人名言凑个序的机会都没有,能不摔吗!

可是人家告诉我,这就是一个互联网实验,玩儿的就是不知道、不确定,颠覆。作者未动,序者在前,先序再写,边写边上传边卖钱。

我……

好吧,既然要走互联网style,那黑你是难免的。

李三和他的这场实验,在我心中基本是这三个词:不定性、不着调、不靠谱。

结识李三,应该差不多整整一年(创业之后对四季不再有明确的感知,如记错,请见谅)。想着要约他来一识,大概是注意到他在虎嗅上写了个腾讯开放平台的解读文章。我觉得这作者反应迅速、文笔熟练、观点也算专业地道,有必要结识一下。他的面相之成熟,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活脱脱一个小鲁智深嘛。聊天之后知道他出落成这样不是没有原因的,短短几年间他的经历还蛮丰富,当过老师、做过香港某报网站的总编,从四川到广州,现在又进京,落脚搜狐,谋求发展。当时就觉得他应该很快还会更换工作轨道。因为感觉大公司里那份工作并不能完全释放他心中的很多想法。

一开始以为李三会专注于IT热点评论,但后来发现完全错了。李三的文章涉猎有点杂,跨度大。文章于他,似乎更像是一个他与周遭世界360度接触、而不是某一个专业方向上积累的结果。让我把这话说得更直接些。所谓的“360度”,既包括他对产品、趋势的了解观察,也有他对某件与IT互联网无关的时事热点的情绪态度,还有……人情世故的交道,他皆可取来成文。一些作者是因为一系列文章而构建了自己的社交圈,由文而社交,他更多是因社交而文。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去年夏天马云接受《南华早报》采访口误,《南早》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李三隔一夜就拿出一篇文章,带大家认识了这张报纸的来龙去脉、内地政策。这显然源于他此前混迹香港政经媒体圈的积累。

总之作为一个作者,李三给我的印象就是“不定性”。跨界得厉害,风格也是跳跃得比较大,昨天还四平八稳端庄状,今天就能拿出一篇近于黄色小说的文章以至于我们有女编辑以“不尊重女性”为由举报了他的公众号……

来围观这场“三不”实验-天方燕谈

李岷的卡通画像

作为一枚“姑妈”,我倒是宽容他的类似劣迹。在我看来,他还在成长演化的道路上摇摆不定。一个男人,得走过多长的路,才能找到心里的安稳、座标与锚?不用急着那么早定性。他似乎也没这打算。果然,在我认识他一年之后,他毅然辞掉了搜狐的工作,打算做一个全职的餐饮创业者,跟人合伙开辟某餐饮品牌“尽膳口福”,希望能是我们吃货之福。

一个不定性的人,写IT能着调靠谱吗?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肯定不着调不靠谱。不要指望在李三的文章、书里看到他对产业发展逻辑、趋势脉络高人一等的梳理与展望,如果说所谓的“调”、“谱”是这个,他真心不着调不靠谱。要着调靠谱,你还得多来虎嗅看看其他优秀作者的文章。但是,李三的个性与特点也是在那了,他善于跳出IT互联网那些惯用俗词与窠臼,反归到真实的用户体验与生活角度,来观测互联网产品给普通用户带来的改变。这可能跟他社会学的出身有关系,也跟他长于人情交道,“社会人”的身份强于“IT人”身份有关。他很懂得周围的人的需求,对朋友的细节与情绪总是留意又体贴——以至于我都有点害怕他跟我翻各种细节的旧账了,记性要不要这么好哇!

我想,如今市面上写互联网产品、怎么做产品经理的书很多,但从社会学、人类学、风俗史(或者风化史?)角度去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给红尘男女带来的改变,相关作品还不多见。技术讨论之外,我们更需要回归到生活与人的层面,来看我的视线为何从你额头上的两道弧线牢牢落到自己的手机上抬不起来、来看手机平板到底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视野思维与情感大脑。

所以,尽管这是一本完全还没见着内容的“颠覆”之书,我还是腆着脸向大家推荐了。要写得有趣有识有体,那是我识人有方,李家光荣;要写得面目可憎,反正我也提前告示过“不定性不着调不靠谱”,跟我可不相干,咱集体相约,挽起袖子去尽膳口福吃李三的霸王餐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