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天天喊我吃水果,但我真的是没时间…好不容易闲下来不如打个王者神马的,吃多了长肉…”

我把这句话挂在朋友圈,没多久就被朋友各种炮轰,仿佛一出门就会遭遇围追堵截。

直到一个同混迹IT圈的朋友,打开会话窗口和我表示一个月入近万的人吃不起水果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当时有多拉仇恨。当然了,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购买渠道。并没有土豪到实现水果自由的地步。

水果自由?根本是奢望!-天方燕谈

诶?我为啥要在水果自由前面加个“土豪”二字?转念一想,关于水果自由这个事,除了我们这代人的自我调侃之外,从中反映出的问题,或许也很严重。

宏观因素导致水果存量下降,市场表现“狼多肉少”

之前关于“车厘子自由”这个事情已经搞得很多人焦头烂额,那时候能否实现车厘子自由甚至已经成为了,鉴别是否混得足够好的标准。

然而“车厘子自由”的风还没彻底散尽,苹果、柑橘、葡萄这些我们从来不会担心吃不起的水果也开始纷纷上涨。五月下旬的时候,苹果价格较之去年已经上涨了107.9%,富士苹果和香梨分别涨89.8%和53.1%。此外,包括猕猴桃、柑橘、西瓜、葡萄、菠萝等在内的水果同比涨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也难怪大家都表示自己失去了水果自由。

水果自由?根本是奢望!-天方燕谈

造成水果价格疯狂上涨,大概有这么几个因素吧:

首先是季节性因素,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即使人类已经可以利用科技,让我们实现冬天吃新鲜水果的愿望,但在宏观层面上,四季迭代依然是影响水果产量和价格的最根本因素。

每年的五月份都是水果供应的淡季,新鲜水果还未上市,市场上销售的水果大多为去年秋季的存货。市场存货短缺,这导致了水果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再加上2018年恶劣的天气状况,许多水果产地都没能收获一个好的结果,水果减产自然引发暴涨。

陕西、山东和山西是我国产苹果的三个大省,2017年三省苹果的总产量达到了2475万吨,占据全国产量的六成。然而到了2018年春天,这些地区长时间处于恶劣天气下,到了秋天苹果的产量也大幅降低。

其次是成本方面的因素,相比于季节性因素而言,我觉得这才是影响水果价格的最主要的一点。

果农的务农成本在逐渐升高:第一是生产资料,自打2017年末,氮肥、钾肥以及磷肥先后都出现了不同的上涨情况,而且涨幅都不小。这和原价格提升,化肥企业产量低都有不小的关系;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很多地方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人力成本在不断抬高;第三,土地资源愈发稀缺,地价上涨成为主要趋势,果农的务农成本也在不断提升。

水果自由?根本是奢望!-天方燕谈

而在流通环节上,从种植到收购、再到销售到消费者的手中,这其中涉及到运输、存储以及经销商等等环节,供应链也在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加之消费者对水果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商家投入到供应链当中的成本也在不断提升。

这些成本综合起来,必然要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于是水果价格开始不断上涨。对了,还有贸易战方面的影响,进口水果规模的缩减也是一部分因素。

各种各样的因素结合起来,使得2019年4月份的CPI同比上涨了2.5%,涨幅较之3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的涨幅更是达到了6.1%,物价上涨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互联网的出现,短暂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多数消费者第一时间的反应是互联网。的确,在这么一个网络时代,没什么互联网解不出来的题。

电商们就是最好的解题人:

首先来看拼多多,水果价格方面拼多多是比较便宜的。与美团、盒马、每日优先比起来,拼多多在价格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最受欢迎的几种水果:苹果、樱桃、芒果以及山竹在拼多多的价格都比其他平台相要低。

之前始终被痛击的“质量”问题,现在也有了明显改善。2018年5月份上线的“多多果园”更是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来这里种果树,进而兑换成真正的水果。而这里送出的水果,大多都是由贫困地区采购而来,尤其是云南红河州、四川大凉山、新疆南疆等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

看上去,拼多多这两个模式还是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少便利。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显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上,阿里巴巴2018年在线上平台达到了1611.75亿元,占市场份额的75%。

去年4月,阿里的“亩产一千美金”正式落地。阿里通过一系列的“村播”计划,培养了多达十万的农民主播。这种直接链接消费者和农民的直播活动,也让农产品的销量逐渐增多。

因为亲自目睹了农产品的采摘、包装以及运输,消费者自然是有下单购买的意愿。一天之内卖出35万斤灵宝苹果就是最好的例子。而现在的淘宝直播平台,平均每月有6万场农特产品直播,月均成交达1.5亿元。

今年618发布会上,苏宁也提出了自己针对“水果自由”的应对方案。上线一小时服务圈,进口水果平民价,苏宁在站稳家电3C领域之后,也开始朝着水果等快消领域进军。

水果自由?根本是奢望!-天方燕谈

所谓的“水果自由”,恰好给了苏宁一个契机。同样是产地直采直发,但苏宁和拼多多的扎根农村不同:四月份包下泰国的2000万颗榴莲、2000万斤山竹、2000万颗椰青;五月份又包下了越南的2万亩白心火龙果、1万亩红心火龙果种植园,菲律宾的香蕉、凤梨,新西兰的奇异果等等;此外,湖南湘西的椪柑、猕猴桃,四川蒲江的丑橘,陕西汉中的有机蓝莓也都在苏宁的计划当中。

和拼多多比起来,苏宁的市场遍布全球,配合着苏宁的冷链物流,消费者的选择也在进一步增加。

事实上,无论阿里、苏宁还是拼多多,它们从根本上就做了一件事:消除中间商。

互联网+时代涌现出来的电商平台,它们在经营模式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变化。重构产业链模式,让农产品交易变得更加高效透明;产地直发的模式则是可以起到抑制水果价格的效果。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消费升级。只不过他们起到的作用,目前还不足以扭转整个局面。

想实现水果自由,还是要从根源抓起

互联网的介入似乎解决了一部分人关于“水果自由”的设想,但若想真的解决问题,还是应当从根源上找寻原因。

电商的高度发展让我们购买水果的渠道愈加丰富,可涨价后吃不起的情况会出现,这就说明根本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首先是“包装”,本是同根生的水果,去到了不同的城市,穿上了不同的衣服,身价开始变得天差地别。那些流向高端超市、生鲜门店以及新零售门店的水果,在分级筛选以及包装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中间价格甚至要比水果自身还高。

它们的出现让很多水果实现了“精品化”,但这并不应该面向全体消费者。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进行表面上的消费升级,现在的生鲜行业,线上线下打通的难点之一就是始终难以统一的商品和服务,所以你知道为何标准化会成为生鲜电商的前提。

就像我想买三个苹果,但这里都是五个一盒的,你让我咋办?一味的追求高端消费、精品化,这也折射出了水果行业的消费瓶颈。

其次是进口水果的火爆,中国的水果产量排名世界第一,但水果进口量依然没能降下来。2018年中国水果进口额增速高达34.5%,并且还出现了贸易差。

即使零关税,也还有各种各样的代理费、港口以及中间商的费用等着你。增加进口水果说是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品质多样化,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智利车厘子和山东大樱桃是一个品种;凤梨和菠萝、奇异果和猕猴桃、圣女果和小西红柿在生物学上都是同一个东西;墨西哥鳄梨改叫牛油果之后,瞬间变成了各大高档餐厅必不可少的食材,中国进口量则是暴涨了1.6万倍。

水果自由?根本是奢望!-天方燕谈

其实高价的进口水果,不一定就比国产的水果好。如果你尝过吐鲁番的白葡萄,那你一定不会喜欢美国加州葡萄,如果你喜欢吃赣南脐橙,那市面上大部分的进口橙子估计也不会入您法眼。

事实证明,进口水果并不是我们的必须。但逐年增加的进口量,换个角度来看,也反映出了中国水果种植的落后。

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规模化种植,可以达到80%以上的优果率。反观国内,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人工为主机械为辅,导致果园用工量是国外的五倍以上,这就回到的第一部分的一个痛点上:劳动力不足。

最后是期货的部分原因,2017年12月,郑商所被允许进行苹果期货交易,这是全球第一个苹果期货。从本质上来看,苹果期货的出现,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苹果市场价格,进而为脱贫攻坚战略服务,但实际上苹果期货并没能达到应有的预期。

反而出现了如今这种供不应求、库存减少,价格一天一涨的情况。去年,山东山西的苹果产量只有往年的七成,放开胆子囤货就能赚钱,所以才会出现今天的价格问题。苹果、梨子以及柑橘,或多或少都出现被囤货的情况,投机+炒作,最后往往是消费者来买单。

生鲜市场是一块大蛋糕,水果种植、流通以及零售环节。后两者虽然较为成熟,但生鲜电商自身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同业竞争、完善自身的供应链,对于他们而言,并不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产品和消费者身上。

更何况前面的水果种植还极其不成熟呢?所谓“水果自由”,我们不应该只能在特定的平台、特定的时间和活动当中,才能小小的爽上一把。

我们要的是低价全面普及,水果惠普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种奢望。电商的出现是好事,但那终归治标不治本,若想真正实现水果自由,或许还是要从种植端去寻求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