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心心念念、望穿秋水的快递眼看就要到手了,忽然它一掉头,去了或与你相反、或离你很远的地方。你抓耳饶腮,你联系客服,坎坎坷坷,曲曲折折,好在快递最终还是被你拿在手里了。没过几天,你就把这事抛在脑后了,毕竟,这真的不算什么新鲜事儿,无关紧要也习以为常。
可是,如果这快递里装的是急等救命的药呢?
寄往四川的救命药寄去了云南,责任到底在谁?
前不久,杭州的王先生给四川老家因脑干出血、高血压病在医院抢救的亲戚寄了10支“申捷针”,考虑到是救病的药,于是他选择了以“快”著称的顺丰快递把药品寄回老家,接单时快递员承诺4天以内可以送达。因为很急,所以王先生一直很关注药品寄送的物流信息,结果到了第3天,王先生发现药品竟然运到了昆明集散中心。有新闻报道,10月13日下午,王先生的亲戚被医院宣布脑死亡,而快递还在成都准备发往南充。
很快,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多数人都在讨论快递员和快递公司的责任问题,顺丰也因此走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药物的作用和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后顺丰澄清,四川病人并未死亡,仍在治疗中,且寄送的药物并非传闻中的救命药。但是,顺丰承认在药物寄送过程中存在操作失误,乃分拣员分拣出错,并表示将严格规范内部机制和流程,目前也已经成立专门陪护小组到南充为家属提供贴身服务,还协助家属联系北京协和等知名医院咨询专家意见和建议。
在这起乌龙事件中,最让人欣慰的是病人并没有因为分拣的失误而受到影响,安然无恙。然而事件背后反映的问题却不得不让人深思:假如真的是救命药呢?假如真的延误了病情致人死亡呢?这个责任又该谁来担负?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4.4:快递服务时限指快递服务组织从收寄开始,到第一次投递的时间间隔。除了与顾客有特殊约定(如偏远地区)外,同城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24小时,国内异地快递服务时限不超过72小时。延误的快件,快递服务组织应依规予以赔偿,原则上按照包裹保价实价赔偿,如果没有填写保价,将按照具体服务资费的5倍进行赔偿。另外,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者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根据事件中的时间节点,王先生10月7日寄出,药物10月14日寄到,期间的时间差显然超过72小时,延误无疑,违约行为也无疑。
那如果病人去世呢?责任在于承诺的快递员,出错的分拣员,还是背后的快递公司?
这中间首先要确定的是病人的死亡是否跟药物的延误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该药物是否决定了病人的生死,该快递的延误是否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又或者病人死亡存在病人身体状况差、医院救治措施不到位等其他原因?其他原因中哪一种又占主要?这些都会影响案件的最终结果。
假使最终认定快递的延误是导致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
1、先来看承诺的快递员。4天的时间期限是顺丰快递公司对外的统一标准,而非快递员的个人行为,那这个承诺必然由快递公司来背书的。最终经查也证明,快递的延误是由于分拣员的失误造成,因此病人的死亡与做出承诺的快递员并无直接关联,不承担责任。
2、再来看出错的分拣员。如果顺丰公司的内部调查属实,是分拣员的失误直接导致了快递的延误,而快递的延误又直接导致了病人的死亡,可以认定该分拣员对病人的死亡要承担主要责任。
3、最后看快递公司。尽管整个事件是分拣员的主要责任,但是分拣员属于快递公司聘用的员工,快递公司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次要责任;如果在发现分拣失误后,快递公司没有尽到及时补救的义务,导致快递的进一步延误,其可能与失误的分拣员共同承担主要责任。
当然,前文根据事件列举的这一系列假设,很庆幸它们都是假设,也希望它们永远都是假设。不止一次在写文中强调:法律最大的作用在于预防,而非事后追责。希望这个事件以及这一系列的假设能够给我们敲响警钟。
另外提醒大家,寄快递时快递单上该填的选项要填写清晰;收快递时也要与快递员核对清楚;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事件类似的纠纷,一定要保留好证据,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智能时代的快递分拣,有人靠谱还是无人靠谱?
纵观整个事件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出错的分拣员,如果没有这个失误,也就没有整个事件的发生。
说起分拣,2017年以来在大众视野里出现最多的莫过于“无人分拣”四个字。京东、菜鸟、申通……这些物流企业先后宣布建成无人仓库,从供包到分拣,到装车,甚至到配送,都实现了无人的智能操作。尤其是分拣环节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原本6小时和20个人完成的分拣工作,在1小时内由5个人完成。据悉,京东全球首个全程无人分拣中心的分拣能力已经达到9000件/小时,同等场地规模和分拣货量的前提下,经测算每个场地可以节省180人力。可以说,无人分拣对企业时间、人力成本的降低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显而易见,这均得益于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
然而对于整个人工智能技术,我最关心的还是准确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比较简单的、具有重复性的、需要极高准确率的基础性工作,始终觉得人工智能比人工更靠谱。今年5月,国内某著名医院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一位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完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耗时4小时,出血量不足100 ml。医生的技术再高明,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人就会有疲劳、有失误、有畏惧,而机器人不会疲劳、不会手抖,可控精度高于人。
据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搭载四条机械臂,配置的摄像头可达到高清1080P、3D视觉效果,不仅完全满足手术所需的清晰度,更达到了人眼不可实现的更高精度;机器人的机械臂的移动十分精确,这使得对于一些精度要求过高的手术,例如神经连接手术、血管吻合手术效果更理想;最重要的是患者患有艾滋病,其强血液传染性给做手术的医生和护士带来极大风险,机器人操作则可以降低他们的职业风险。
其实把人工智能放到物流的分拣环节也是一样的。一位参观过京东无人分拣中心的记者说,京东的分拣机器人会对包裹进行六面扫描,无论面单贴在包裹的哪一侧,都能快速识别面单信息,百世快递也曾自主研发风暴自动分拣系统,分拣准确率达99.9%。
其实早在2016年6月,顺丰就已经对外宣称自己应用了自动分拣系统,分拣作业基本实现无人化。如今一年过去了,从事件来看,其似乎还未实现全程无人操作,作为物流界的拿大,顺丰这脚步,该加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