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袁立怒起来,真是天不怕地不怕,连她自己都害怕!最初袁立发微博,只是轻轻地吐槽了一下《演员的诞生》节目组让她演“输”,为的是释放一下被“愚弄”的郁闷。那时的袁立显然还没有打算与浙江卫视撕破脸皮。
然而各媒体抓住了火苗马上煽风,再加上那期节目播出后,袁立发现,节目组为了彰显自己输得理所应当,将自己在台上的表演过程移花接木、剪辑得面目全非,顿时小宇宙被怒火激发了出来,开始不断爆猛料、晒证据,控诉所受到的不公待遇,截至目前已发布了60余条相关微博与浙江卫视互撕,并且战斗力还在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攀升。
网友们观战大呼过瘾,纷纷感叹袁立的战斗精神简直不亚于斗战胜佛孙悟空!而与此同时,事态的发酵也为袁立赢得了救兵的帮助(比如当时在场的观众纷纷表示支持袁立)和各方神圣的声援(很多演员、主持人、企业家和多数网友都站在袁立这边),甚至人民日报和检查日报等官媒也表态力挺袁立……
虽然浙江卫视和《演员的诞生》节目组仍然没有向袁立道歉的意思,但从人心向背来看胜负已经很明显。浙江卫视从最初不屑一顾,到强势辩驳,再到最后装傻充愣,《演员的诞生》已经意识到了,在这场对决中他们输得很彻底。
一,本来是一手好牌,各方曾经寄予厚望
从立意和创意的角度来看,《演员的诞生》作为浙江卫视的原创自制综艺节目,真的很让人惊艳。“中国首档挑战顶尖演技之神的大型棚内星素演技合作节目”,这样的节目定位让它在没有推出之前就已经承载了无数人的期待,成了各方押宝的收视新贵。
但是最初,不知是因为误解还是误导,《演员的诞生》被很多媒体理解为“怀揣演员梦的青年励志成长真人秀,旨在帮助一些有志于演艺事业的青年实现自己的愿望,节目中不仅会有大牌与流量鲜肉们的演技过招,还将有为追逐演员梦而来到舞台的素人们极精致的表演”。
虽然并没有在节目中看到素人出现,但节目前几期播出的效果还算可圈可点。毕竟新老演员现场拼演技这样新颖的形式很有代入感,再加上当今中国三位一线影帝影后坐镇,光他们之间的调侃与互怼就已经很有看头了。
2017年11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让演技赋予演员尊严”的文章,给予了《演员的诞生》很高的评价。文章称,在流量为王的商业模式下,演员的流量比起演技往往被认为更具商业价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演员的诞生》的“演技竞演”创意,将对演员的评判标准拉回“演技”上来,用专业视角引导观众对演技的品评……难得“演技”二字成为热词,希望它带来的不是娱乐炒作的噱头,而能开启一场影视行业的“价值回归”。
前几期节目播出后,观众的反馈也是以正面为主的,因为观众通过节目直观地看到了好演员的表现,并从评委口中学到了辨识演技的基本维度和大致标准。最为可贵的是,很多在流量年代长大的孩子们通过节目刷新了对演员的认知,并有了演员与明星在本质上不尽相同的判别意识。
二,不择手段炒话题,本质还是流量商业
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对《演员的诞生》的评价很快就有了戏剧性的逆转,因为节目的质量和玩法并没有经受住考验,很快就让人感受到了制作团队“硬拗话题”的心机和粗暴引流的商业目的。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看电视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但碰上能像《演员的诞生》那样期期都自带话题、让观众吵翻天的节目还真不多。在宣传中,这明明是一档以探讨表演艺术为核心、为演技正名的综艺,可是一搞话题,就大部分都跑偏了,怎么回事?”
艺术的外衣披得好好的,但是这么快就hold不住、露出了没穿内衣的裸体,《演员的诞生》也让见多识广的网友们都吃了一惊。
《演员的诞生》第一期的话题度就非常高,但观众们对一档新节目需要在首播时制造一些热点都报以了理解。其实,第一期节目组邀请郑爽实在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看似章子怡是第一期刷屏的原因,但为节目贡献点击量和收视率的绝对是郑爽。郑爽的演技一言难尽,但她的一举一动都能随时上热搜,是女艺人中少有的流量担当。无论她恋爱还是失恋,粉丝都不离不弃,付出真金和真情,在她身上还不曾听说有脱粉这种事。所以,在第一期用小花招流量尝到了甜头之后,节目组基本就放弃了曾经有过的让“怀揣演员梦的素人”上台挑战的想法。你问做节目的初心是怎样偏离的?为了收视率,为了钱呗。
什么是演员?对于演员来说,名气重要,流量重要,还是演技重要?观众还清醒着呢,《演员的诞生》节目组自己先混淆了立意,也狠狠地打脸了人民日报,让这档曾经被寄予众望的综艺节目一路跑偏了下去。
盘点一下《演员的诞生》每期的话题:
- 第一期:章子怡批郑爽,章子怡怼刘烨,刘芸指责黄璐改剧本
- 第二期:宋丹丹向辛芷蕾道歉,boss团放言二人转演员没演技,刘烨深夜骂剧组秒删微博
- 第三期:章子怡怼王俊凯,郑昊戏霸,宋丹丹论哭戏
- 第四期:金晨被批没演技,陶昕然边上窃笑……
就这样,《演员的诞生》开始放飞自我,毫无顾忌地从收视率出发,展示着浙江卫视对于“演员”的浅薄的理解,压榨着上节目的演员们对于电视节目的可贡献价值。越专业的演员,越难给节目带来收视率;越不专业的演员,越可以给节目带来流量,基于此,就让那些已经成名的老戏骨们给那些自带流量的鲜肉小花们无私奉献当绿叶吧,这样节目就有了流量,鲜肉小花们顺利晋级也有了面子,至于那些过了气的老演员们,诓骗过来陪演一下,能不给报酬就不给吧,毕竟能登上这个舞台被章子怡点评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荣耀啊……
于是,袁立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闪亮登场了!像袁立这样的老戏骨中的“战斗机”还真是不多,所以节目组一开始根本没有防范意识。郑昊不是憋着一肚子气默默离开了吗?黄璐不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就算了吗?所以袁立还能上天?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已经从娱乐圈隐退了若干年去做公益的袁立,居然还保留着杜小月那份泼辣率真,真就闹了个天翻地覆、人仰马翻:你们不是喜欢炒话题吗?好啊,成全你们,我就给你们炒个大的……
不得不承认,透过《演员的诞生》,我们看到了快餐年代真正的艺术在贬值:周一围演的《问道》都卖不出去,却因为一个5分钟的“小品”火了;欧阳娜娜和郑爽之流虽然不懂演技,但人家带给节目的可是真金白银,不让她们晋级,节目组不就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么?
当业余人士掌握着行业的命脉,专业的人们只能夹缝求生。艺术诚可贵,流量价更高!比专业?还是先比谁赚钱更专业吧。
三,综艺产业链浮躁,难敌亿万级别诱惑
了解一下各大卫视的综艺产业链,站在门外的你很可能会被吓到:如今的综艺节目,早就跨入了“亿元”时代!
一些有名气的节目,打通从上游到下游全产业链布局的各环节后,盈利模式就能实现多样化的稳健收益,广告、流量、收视率一条链,将综艺节目的隐形经济产业变得异常繁荣。低成本高收益,相比较拍电影“你死我活”的票房之争,综艺节目的变现方式不但温柔得多,而且还有很广阔的可衍生空间。
这上亿元的大蛋糕究竟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1,冠名广告
广告收入是综艺节目收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常一档节目单凭冠名和特约广告就能摊平成本。和明星天价综艺片酬一样,综艺节目的天价冠名费也令人咂舌。如今一个节目的冠名费不超过1亿,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起。
例如,2015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拿到了伊利5亿元的冠名费;同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冠名费也高达5亿元,被护肤品牌韩束拿下。到了2016年,伊利又拿了下湖南卫视《我是歌手4》和《爸爸去哪儿4》的独家冠名权,花费了11个亿。2017年,小米第一次赞助一档综艺节目--《奇葩说》第四季,冠名费就高达1.4亿元;而尚未播出的《中国新歌声2》的冠名权也已经被OPPO以高达5亿元的价格拿下。
2,衍生产品通关的全产业链
基于主节目开发配套的衍生产品,是体现综艺节目IP价值的另一种主要方式。综艺节目的持续性比电视电影更强,可以连续做多季,所以有很多衍生品可以开发,营收的爆发性非常强。
在内容开发上,综艺节目可以衍生出其他“子节目”、游戏、系列图书、甚至电视剧、电影等,并可直接和电商产业链挂钩。比如,《中国好声音》开发了一条产业链,除了广告、影像音频版权收入之外,还举办了全国巡回演唱会,同时推出了同名电影。而《爸爸去哪儿1》安卓版手游上线首日,就收获了百万下载量的绝佳成绩,三天便突破三百万大关,成为手游市场上的一大焦点。淘宝上的《爸爸去哪儿》父子同款和奔跑团同款衣物也热卖不衰。至于贺岁档综艺大电影《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虽然电影质量不敢恭维,但票房却都很惊悚。
综艺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但只有爆款综艺才有资格衍生出无数周边产品,也就是说,只有基于母体的宽广辐射面,衍生的周边才有分流出去的受众人群买单。
所以,《演员的诞生》节目组为什么那么浮躁便有了答案,因为太想爆款、太想成为一个承载巨大流量的大IP了!想象着亿元蛋糕在向剧组招手,谁还会顾及什么“让艺术回归价值、让演技回归影视”呢?
但实际上,《演员的诞生》并没有吃透这其中蕴含的市场规律,没有搞清楚:综艺节目产业链的延伸,用市场的话来说不过就是基于一个品牌的衍生,而品牌才是一个节目能否延续发展的核心。做好节目仍然是一切的起点,而衡量一档节目是否优劣不止要看流量,还有专业度、观众口碑、以及节目输送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只有制作出专业、有水准的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投资者的信任。在中国这个非常庞大的电视市场上,只有内容足够优秀才有资格创造一个传媒帝国,继而创造更多的奇迹。
原创文章,作者:小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袁立手撕《演员的诞生》赢各方声援,透视综艺好牌被打烂的深层逻辑》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