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用一种独立表达的散漫叙事手法,通过詹姆斯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的拆弹片段。B连的拆弹小组由三个人组成,一次任务中他们牺牲了拆弹队长,于是拆弹小组来了一位新领队——詹姆斯。詹姆斯是个奇怪的人,他丝毫不怕死亡,他不遵守作业规程,他总是单枪匹马的去拆除炸弹,甚至为了行动方便,他一次次的冒险脱掉拆弹服装。
但偏偏是这样一个“沉醉”在战争之中拆弹的铁血男人,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却被他人的死亡所触动着,包括美军战友和伊拉克的当地人特别是那个“贝克汉姆”,这些人的死给他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着他的心理和行为。詹姆斯与其说是个坚强的士兵不如说他是个迷茫的参与者,面对看不到的敌人,打一场不知道为何而打该和谁打打完又怎样的战争……这一切都让他有些不知所措,但骨子里美国人特有的英雄主义情结又让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眼前的一切好起来,因为在这个貌似虚幻的战场上,战友们的伤亡却是实实在在。于是在《拆弹部队》的结尾,回到祖国的他选择重返伊拉克,因为“那里更需要拆弹人员来避免战友的生命受到威胁”。但是,这一切是否有真的意义?
你喜欢这个,是吗?你喜欢玩所有的小动物填充玩具,你喜欢妈妈,爸爸和粘粘的果酱。你什么都知道,是吗?你知道吗?你会长大,现在你喜欢的东西可能会变得不再那么特别,你知道吗?就像盒子中的小丑,宝宝,你会发现,它只是一个铁皮罐和一个人偶,无论如何,你通过这些真正得到的东西是你真正的爱,也许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只会留下一到两件东西,对我来说却只有一件。
这样的一段自言自语出现在电影的最后,仿佛战争中的枪林弹雨生死一线的流血牺牲都还不够刺激。你还喜欢什么呢?
没有紧凑的叙事和迭起的高潮,但却真实的让我们窒息。我们的生活其实也没有什么故事主线,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叠加和累积罢了,人们活在世上,也就是不断的遭遇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如我们的生活片段串起来记录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一样,影片中这一个个的事件和遭遇,书写着詹姆斯的伊拉克军旅生活。在这些片段中,导演貌似冷眼旁观的态度,却难以掩藏她那颗火热而警醒的心。
《肖申克的救赎》里摩根·弗里曼有一段台词让人印象深刻:“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其实,军队何尝不是更为体制化的地方。整齐划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回答“Yes,sir”比“No,sir”的时候绝对多很多。而拆弹部队可以算是高危兵种里的高危兵种。退役之后不适应社会,老婆孩子热炕头都不能找到自我的归属感,自然想回到部队回到伊拉克去继续拆弹,因为他们人生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体制化的生活里就可能只剩下拆弹了。
凯瑟琳·毕格罗作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电影风格硬朗流畅。关于《拆弹部队》,她谈到:“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可以通过这部影片,让那些对此完全陌生的人更加贴近于这个在军队里也属于机密的高危兵种。”
凯瑟琳的初衷可以这么简单,但是电影的最大附加值是由此而产生的衍生文化,比如观众朋友看了电影之后的各种感受,当然,有的人将这些感受文字化,如我,那就是“一千个人的心中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但事情无论怎样复杂,在2010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的那天,凯瑟琳还是轻松简单的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位最佳女导演奖获得者。这可能让卡梅隆大神至少在未来的一年里生活在前妻的身影之下,我曾在《好大一棵树里》说过,“乍一看,卡梅隆大神也不过如此,但追求技术含量的他,一路走来,《终结者》、《异形2》、《终结者2》、《深渊》……无不让我们对他创造电影史上的技术高度顶礼膜拜,传说《阿凡达》获奥斯卡提名了,想必在技术类奖项上会很有收获,可能也仅限于技术类奖项。”第82届奥斯卡奖项揭晓,《拆弹部队》揽获6项大奖,《阿凡达》获得最佳艺术指导、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摄影,也就真的“限于技术类奖项了”。
有人说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可是凯瑟琳已经拿到了奥斯卡还顺带呛了前夫卡梅隆一口,如果她像电影里的詹姆斯一样,不妨弱弱的问已经站在艺术顶峰的凯瑟琳一句:你还喜欢什么呢?或许电影之中的悖论成就了电影之外的悖论,这看起来求解但却无解,然而詹姆斯已经替凯瑟琳交出了答案,就是电影最后那段自言自语的话:继续拆弹,那就继续电影,电影这么丰富,人生之中,你还喜欢什么呢?
原创文章,作者:燕子李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你还喜欢什么呢?》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