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快的背后的TA:复盘春节移动支付之打车篇-天方燕谈
  • 复盘本是象棋术语,也称 “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招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本文是“复盘春节移动支付:腾讯阿里终有决战”系列的打车篇。

激战之后的熄火

3月7日上午,嘀嘀打车再度宣布调整补贴方案,调整后的补贴金额为每单减免6元至15元不等,每天2单,新的补贴方案从3月7日凌晨开始实施。这次调整,除了补贴金额的变化外,嘀嘀打车还新增一项规定,即同一乘客、同一司机每人每天仅首单可享受减免,且一周内只有前三单可享受减免。这是继3月4日以来,嘀嘀打车再度调低补贴方案。而之前嘀嘀打车补贴方案为:二三线城市乘客每单补贴“起步价-20元”不等,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单补贴12元至20元,但每天补贴2单。而这之前,“快的”打车宣布从3月4日零点开始调整打车补贴方案,乘客补贴金额从之前的13元降至10元。但仅一日之后,“快的”打车宣布从3月5日零时起,再次对补贴做出调整,使用支付宝付款,乘客每单立减5元,每天2单。而嘀嘀打车再度下调打车补贴,从之前的随机补贴6元至15元,调整至随机补贴5元至10元不等,新的补贴方案从10日凌晨开始实施。随着补贴逐步调低,打车软件烧钱激战的战火将熄。

与此同时,有媒体传出消息:快的打车、嘀嘀打车两家公司在被约请参加杭州市物价局监督检查分局的价格协调会时承认“软件存在与出租车运价管理政策不相符的瑕疵”,并承诺从8日起在杭州取消“愿付(给)小费叫车”功能。而上海从2014年3月1日起,早晚高峰已经禁用打车软件。

在四川,有记者分别在“快的”和“嘀嘀”下单打车,多次尝试直到软件自动取消订单,南充城区出租车无人抢单。遂宁市民小杨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快的’打车,火得快,过时也快,今天用‘快的’打车只优惠5元了,没有师傅愿意接单了。”小杨在遂宁下单也遇到了无人响应的状况。遂宁的哥黄志强表示,“昨天13元降为10元,今天降为5元,乘客还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未加钱召车。刚刚在群里了解到许多驾驶员机都没开。遂宁电召服务在实际车费上没有6元的利差是开展不开的。”

滴滴和快的背后的TA:复盘春节移动支付之打车篇-天方燕谈

打车应用今何在?

2013年,是打车移动软件的分水岭。2013年5月,腾讯投资了嘀嘀打车B轮1500万美元。而快的打车则由阿米巴基金和阿里巴巴提供了天使投资,4月由经纬创投与阿里巴巴投资A轮1000万美元。以这次几乎相同时间的融资为起点,双方开始甩开数十个打车软件同行,并走出了极其相似的曲线。在此之前,整个打车应用的竞争处于一个混沌的拓荒期,而金钱迅速改变了一切。

嘀嘀打车是在2012年9月9日在北京上线的,上线第一天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在线,乘客想叫到车非常难。2013年12月,为了加速微信从社交向本地生活的转移,进而拉动微信移动支付,腾讯再次向“嘀嘀打车”注资1亿美元。有了腾讯财大气粗的投资,嘀嘀到2014年1月10日宣布用户数突破4000万。甚至和北京市两大出租车调度中心之一96106(另一家为96103)达成战略合作,系统互通,嘀嘀为96106定制客户端。

快的打车第一版APP于2012年6月15日推出,8月正式在杭州上线。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之后,快的发展也非常快。2013年11月,快的打车宣布收购大黄蜂打车,收购完成后,快的打车在上海、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超过80%,全国市场份额超过50%;宣布收购的同时,作为投资方的阿里巴巴宣布,将连同其它财务投资人一起注资近亿美元支持快的打车的发展。2014年3月,快的打车首席运营官(COO)赵冬对外透露快的现在有6750万用户。

在嘀嘀打车、快的打车争相拿出亿元资金补贴用户、试图分胜负的时候,最早进入打车领域的摇摇招车已经失去了和嘀嘀、快的一较高低的机会。有媒体爆出摇摇招车转型的消息,称摇摇招车已经退出多个市场,只有广州存留,公司方向转型到公交车WiFi领域。实际上,摇摇招车的转型早已开始,在2013年12月之前,摇摇招车已经决定转型,当时透出的一个方向是车载娱乐系统。打车应用这个新兴市场流淌着满地的热钱,最高峰时,北京市场最多有14家打车应用。然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嘀嘀外,只有打车小秘的母公司易到用车融到了新一轮资金,其他应用并未获得资本支持。

国内打车应用激战的时候,国外的打车App也开始进入中国。虽然全球打车App始祖并非美国的Uber,而是来自英国伦敦的Hailo,但Uber却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试水的海外打车App公司。上海是目前Uber唯一向外透露的中国试运营城市,但北京也在其招聘人才地点的选项中,Uber目前正在北京招聘北京运营部门的总经理、营运和后勤经理以及社区经理。同时,区别本土打车App热潮,Uber清晰定位在中国高端市场。官方网站就似好莱坞大片又像时尚杂志的巨大品牌广告,Uber在上海目前只有两类车型供服务选择,分别为奔驰S350和奔驰e300,车不是自有,而是通过租赁获得,而上海的四个繁华地段成为Uber起始的四个接客集中地,分别是外滩、新天地、静安及徐家汇。

滴滴和快的背后的TA:复盘春节移动支付之打车篇-天方燕谈

嘀嘀和快的烧钱,背后是腾讯与阿里PK

2014年春节前后1至2月,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通过大量烧钱的方式,拉开了一场两大打车应用的激战。2014年1月1日,快的宣布北京首次使用快的打车的新用户将获得30元花费返还,针对这项总投入预计超过1亿元人民币;甚至快的雇佣了大量临时工,在北京各个主要地铁站和街道路口,发放现金兑换券,一度临时工堵在了腾讯在北京的办公地点之一,希格玛大厦楼下发券。1月10日,嘀嘀接入微信,对乘客司机发起10元补贴活动;21日,快的跟进补贴乘客10元,司机15元。到了2月10日,嘀嘀补贴降至5元;12日,快的将司机补贴下降至5元,乘客补贴不变。2月17日上午,嘀嘀恢复对乘客的10元补贴,宣称总投入将达10亿元人民币;当天下午,快的补贴乘客11元,并称永远比同行高1元。2月18日上午,嘀嘀将补贴调至12—20元不等,赠送微信游戏道具(打飞机);当天下午,快的提高补贴至13元,赠送淘宝天猫退货包邮。

烧钱激战到了2月20日左右,滴滴打车多名用户出现微信支付不成功,消息通过微博、微信很快传播开来。2月23日,嘀嘀承诺对用滴滴打车成功但支付不成功的用户执行每单12元的补偿,24日有宣布10亿元补贴没有时间期限,用完为止;27日,嘀嘀再次宣称资金储备充分、补贴短期不会停止的时候,快的宣布近日数据会迁移到阿里云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再往后,两个打车软件的烧钱激战就回到了本文开头的3月,看起来行将熄火。截止到2月9日,嘀嘀打车在第一轮促销中补贴高达4亿元。按照估算,快的打车也应该投入了接近的费用。加上嘀嘀启动的第三轮10亿元补贴和快的高调的跟进,从2014年1月开始的3个月内,双方可能会投入30亿元。

这次打车软件春节前后的返利争夺战,背后是腾讯(Tencent)、阿里(Alibaba)两家大佬对移动支付市场的争夺。据了解,北京目前大概有6万出租车司机,每天的接单数超过百万,而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十几块钱去获取用户,成本也并不算高。显然,作为连接线下与线上最重要的入口,移动支付正在成为有意移动互联网的巨头们争夺的焦点,打车软件无论绑定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只是移动支付战争的开始,随着O2O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各种生活场景中使用移动支付的比例将大大提高。

滴滴和快的背后的TA:复盘春节移动支付之打车篇-天方燕谈

打车免费背后的商业逻辑

来自第三方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快的”打车的市场份额为41.8%,“嘀嘀”打车39.1%,它们之间仅差两个百分点。但实际上二者都不能接受这种旗鼓相当的排位,两个公司对外接受采访时都坚称,远远领先对手。

当你使用打车软件坐上出租车后和司机们闲聊,聊到兴起,他们就会问你个问题:这些软件公司图个什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背后其实有它的商业逻辑——

首先是大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价值利用。在你使用打车软件的同时,软件会记录你的打车起点和终点,然后汇总每一个人的信息,分析数据。有了这些数据,腾讯和阿里就可以分析咱们的消费行为以及常用出行路线,那么这些数据数据有什么用呢?腾讯通过QQ和微信知道你每天聊什么,通过打车软件知道你家住哪,你平时去哪买东西,你喜欢去哪里玩,这是覆盖全中国数亿人口的数据,这是多么值钱的一份信息,这也是腾讯不惜花上数十亿元人民币来购买的信息。这么庞大的精确的详实的细致的数据简直就是金矿。

其次,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和移动支付习惯的培养。纸币替代金属货币用了好长时间,那么支付宝、微信支付可以加速电子支付替代纸币的速度,移动支付,以后出门不用带钱了。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2197.4亿,同比增速707.0%。其对2014年的预测是,这一市场规模还将同比增长141.1%。因此,在面对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时,支付宝、微信支付在教育、引导用户绑定银行卡之后,势必在提高用户活跃度上推出更多的功能。

互联网分析人士洪波(Keso)认为,双方展开“星球大战”的逻辑是,在这个与社交媒体属性类似的市场,只有占据市场绝对地位的一方才能最终活下来。而对于其背后的腾讯与阿里巴巴而言,都希望借此确立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地位——谁也不能输。

滴滴和快的背后的TA:复盘春节移动支付之打车篇-天方燕谈

嘀嘀和快的打车的尴尬

有趣而戏剧的是,尽管打车软件让很多人超低价甚至免费的使用了出租车服务,甚至还有可能利用嘀嘀和快的之间的补贴政策漏洞挣钱,但依然难免尴尬。我曾经在《打车应用别互掐了,先把这7个问题解决吧!》里提出了7个问题,今天看来其中大部分问题嘀嘀和快的都还没有解决。这里,仅从五个角度再来分析它们的尴尬:

角度1:三四线甚至以下城市。城区不大,人口较少,交通还算便利,即便出租车也很少,但是打车的需求也相应很少。中国除了北上广深和一些二线城市,打车软件会面临实际上可拓展的市场有限的尴尬。

角度2:政府。宏观调控已经出手,嘀嘀和快的之战就是T(腾讯)A(阿里)之战。钱烧到何时是个头?马化腾和马云的钱真的用不完么?马云自己说他母亲一样的老人打不到车了,还说嘀嘀和快的“两个蛮汉打架,街上看热闹的人多,绝对不要认为别人在看比赛,别人是在看笑话。”T、A都希望政府出手,给他们一个收手的借口。但政府可能还想借此机会整顿这个市场。

角度3:司机。一个北京司机亲口跟我讲,“如果那天嘀嘀和快的都没补贴了,乘客也不加钱奖励了,那我也不会再用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不愁没人打车,抢单、打电话沟通,去接客的路上有人招手打车也不能拉,这消耗的时间和没有打车软件的时候空载时间基本一致,“那些说有了打车软件挣钱多的哥们,都是靠补贴和奖励。”听了这个司机的话,我的感受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出租车这个行业,培养司机使用打车软件习惯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很高。

角度4:乘客。高峰时段打车难,偏远地段难打车,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果出租车司机都像开头说的四川遂宁等地一样,打车软件没有补贴了,乘客不加钱了,政府也禁止在高峰时段使用打车软件,甚至像杭州一样屏蔽加钱(小费)功能了。乘客仍然回到了过去的尴尬状况,而且出租车行业被打车软件补贴这么一闹腾之后,市场氛围就不像从前了。现在一接客,就会想到补贴、奖励什么的,而这以前都没有。

角度5:盈利。打车市场已经被教育为司机和乘客都有得到打车软件方的金钱补贴,未来还有可能让司机和乘客用户出钱吗?怎么变现,怎么盈利,怎么让打车软件的公司员工收入提高呢?

一个还不清晰但是可以感受到的局面是,腾讯带着嘀嘀打车,阿里带着快的打车,为了移动支付的线下入口争夺,通过春节前后的烧钱激战,已经让中国民众的生活消费行为发生变化,特别是移动支付行为开始大量产生。然而,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是一个一直烧钱布局的工具?还是一个可以挣钱盈利的产品?这是一个问题。作为普通用户,我还是希望它们继续烧钱,不要停,千万不要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