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忧患与机遇-天方燕谈

去年年底至今,从自媒体到传统媒体不约而同地刮起一阵自我反思的风潮——阿萌起初对此不以为意,以为这就像是春晚吐槽一样一年一次,但过年来之后才发现形势大变,由此也来聊聊传统媒体、新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忧患与机遇。

1、传统媒体还有机会

2013年最被唱衰的“传统媒体”大概是央视,继虎嗅网刊出《央视的黄昏》之后,《彭博商业周刊》也做出了封面文章《央视的尴尬》,而在平媒领域,停刊传闻不断,《新闻晚报》的关张已经成为业内足以警戒的标本,慌乱的读者们甚至一度因为《大众软件》的延误发售而误以为杂志停刊。最近纯文学杂志《天南》的停刊,则令知识界也唏嘘不已。一位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工作的前同事在微博感叹说:“对于个人而言,转向网媒想来是大势所趋了。”

就在大家都在喊传统媒体将亡的时候,经历过平面出版、广电系统和新媒体乃至自媒体的阿萌深知,尽管习惯了制度娇惯的传统媒体固然养成了冷艳的习性,但面对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大潮,并不会很快死掉。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传统媒体人才在流失,广告市场在萎缩,发行量也开始锐减,但饿死的只会是传统媒体群体中的小鱼,大鱼不仅活着,而且还大有对新媒体和自媒体展开新一轮反击的阵势。在体制和市场双重压力下趋于人格分裂的央视也在求变,除了入住搜狐新闻移动端,最近还在地面力推2012年就开发出来的Cbox视频客户端。去年下半年,解放日报和文汇新民报业就组成上海报业集团,而最近黎瑞刚也开始重掌SMG整合大小文广。虽说船大难调头,面对新媒体大势,传统媒体有很多不适之处,但只要愿意拿钱招徕人才,新媒体和自媒体人仍然会回流。最近新媒体老大虎嗅网知名编辑潘乱转投上海报业集团,就是个显著的例子。其他从新媒体平台跳槽的编辑,阿萌耳闻之多,实难悉举。

2、新媒体的问题在哪?

有个叫“传统媒体人”的微信公众号曾经发表了何辉的一篇《虎嗅、钛媒体等新媒体“不改即死”》鸡血文,阿萌读罢觉得,此人其实并不了解新媒体的真正内涵及其运作模式,全凭臆想。须知万事万物都在进化,安知虎嗅钛媒体没有在进行改进?这才是传统媒体人病入膏肓的典型范本。

新媒体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四大门户相对各大广播电视台是新媒体,但在自家衍生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和各大科技博客面前又成了旧媒体。但阿萌以为,新媒体的最核心要义是快餐式的先锋化。这也导致大部分新媒体只有新闻,没有可读的深度评论,而大部分新媒体编辑,在招聘之初就被要求会HTML、PS等技术活儿,其实做的工作无外乎ctrl+c、ctrl+v,只是新闻搬运工,遇事围观的多,深度思考的少。

除了工作内容乏味外,工作节奏快且劳动量大也令新媒体从业者们心力交瘁。传统媒体要求次日见报的突发事件,门户网站和新媒体则需要在一个小时乃至半个小时形成专题页面。像虎嗅和钛媒体这样的新媒体平台编辑们在原创任务之外还需要审核稿件。阿萌所在的公司编辑们最近审稿有些吃不消了,一位女同事幽幽地说,你知道我们这些新媒体公司最好的出路是什么?——卖眼药水。为什么?整天审核的投稿结尾都少不了一句“拭目以待”……
新媒体平台的从业者们的存在感很难保证,这是最基本的症结。

当然,除了内在因素之外,外部作者不稳定也是个大问题,因为不是签约作者,他们要么很快就没有了写作动力,要么受企业所托,为之站台。进而连累内容质量始终难以保证。

最后,大部分新媒体机构的盈利模式还不怎么明确。仍以虎嗅、钛媒体为例,一些挑剔的读者习惯了他们所看到的成立之初没有广告的新媒体平台,一旦有广告,不惜破口大骂其堕落。而为了保证媒体的公正性,它们在融资过程中不得不保持“洁癖”,在外部不仅迟迟没有融资进来,同时还不免有几盆脏水泼来,整个上下游生态环境之恶劣可见一斑。

3、自媒体可以横扫一切吗?

阿萌在之前的文章中曾经就“自媒体”这个年度热词进行过剖析。所以不再多说。

简言之,自媒体人要横扫一切并不容易,因为前进的路上满地都是节操。对自媒体人而言,有钱就是爹。谁会跟钱过不去?自媒体人接受招安有两种模式,要么编入正规军,比如潘越飞,要么拿钱写软文随处发(阿萌在审稿的时候见得多了,不赘举,连阿萌本人在最近几个月也被N个公关问有没有“动一动”的打算……)。软文水平高倒也罢,事实上,独立姿态的自媒体人可以文采飞扬,不乏真知灼见,可一旦吃人嘴软,为文便如为人,江河日下,卑不足观。

自媒体人还有第三条出路吗?有的。倘能金盆洗手,从此改行写小说,倒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