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多,滴滴顺风车回来了,只不过一路走来相当坎坷。
11月6日,滴滴宣布重启顺风车业务,公布了最新的方案,滴滴将在北京、哈尔滨等7个城市首先提供早5点至晚11点(女性早5点至晚8点)、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
没想到,当天晚上微博就炸成了一锅粥,滴滴的最新方案被指歧视女性。于是,次日滴滴宣布更改平台提供顺风车服务时间,索性所有人都只能早五晚八。三天后,滴滴顺风车终于在哈尔滨、太原、常州三个城市上线试运营了,原定第一批试运营的北京和石家庄延缓至12月开放。遥想去年滴滴因两起恶性事件口碑跌落谷底,沦为全网喷的众矢之的,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有够小心翼翼了,毕竟顺风车市场这么大一块蛋糕摆在眼前,滴滴是说什么也不肯放弃的。
在滴滴退出顺风车市场这些天里,高德、美团、百度等巨头都在努力扩张,利用他们原本在地图、本地生活方面的优势招揽用户,全新的「聚合模式」让我们眼前一亮。不过,随着滴滴顺风车的回归,整个网约顺风车市场关于安全、审核、费用的老问题纷纷再次浮出水面,众多平台对于顺风车这个利益与公益的矛盾结合体,似乎还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这让我们不禁感慨,这年头想要实惠又便捷的出行就这么难吗?
急需盈利的滴滴,重出江湖的顺风车
2018年的两起顺风车恶性事件,不但改变了滴滴的命运,还彻底地撕开了整个顺风车的行业的伤口。司机身份审核不准确、客服不作为、病态的“打车社交”等等存在已久的问题相继爆发,政府有关部门紧急约谈滴滴,顺风车业务就此宣布下线。
实际上,顺风车正是一直在亏损的滴滴最不想失去的那一个。据了解,顺风车业务一直是滴滴重要的盈利手段,顺风车业务的利润曾占据了滴滴净利润的90%之多,且每年环比增长达到了50%,顺风车部门则是滴滴内部最早实现盈利的部门之一。于是,负面影响接踵而来:滴滴冲击上市无望,并且内部实行了减员计划,整体比例达到15%,涉及将近2000名员工。顺风车业务的下线,实在是给了冲击上市的滴滴一记重击。
所以,急需盈利的滴滴收集了多方意见,整改后重新上线了顺风车,在司机、乘客、司乘双方三个层面进行了整改:
- 司机端,提高了司机审核的标准,社会公开的失信被执行人不可入行;用动态拍摄的方式采集三证信息,防止证件造假;携手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背景审查,实现双重保护。
- 乘客端,增加人脸识别验证,保证双方安全;增设安全任务及安全学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下线头像性别等个人信息展示,保护了用户隐私。
- 司乘双方,下线附近接单功能,避免挑单行为;限定每日接单数量,减少安全风险;重构评价体系,呈现真实评价。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滴滴是想让顺风车回归本质,让乘客能够快速、方便、便宜的乘车,让司机能够赚一份顺风钱,减少出行成本,滴滴也希望能够通过整改过后的业务重揽顺风车市场,找回盈利点。同时,在滴滴不在的这些日子里,其他竞争对手的频频动作也是促使滴滴顺风车回归的重要原因。
顺风车洗牌,聚合模式崛起?
2018年10月,滴答顺风车平台顺承了十一出行的东风,日订单量连翻6倍达到了70万;2019年1月,哈啰上线顺风车,推出5亿元“顺风绿色出行基金”,背靠阿里入局,很快用户注册数量就突破了200万;2019年6月高德也开始为顺风车业务布局,在武汉等地招募车主;2019年7月,曹操出行宣布9月即将上线顺风车业务……一时之间,顺风车行业迎来了真正的重新洗牌。
顺风车到底有什么魅力,让资本如此青睐?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众多巨头看好顺风车行业的关键,而乘客和司机们的真实诉求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对于乘客而言,出租车、快车、专车服务在上下班用车高峰时期等待的时间过长,费用也相对较高,顺风车能够完美解决这两大问题,给乘客带来高效且低成本的等价服务。对于司机而言,在双方都遵守平台规则的情况下,顺路带人就能赚到一份油钱,更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差事,何乐而不为呢?对于平台而言,因为司机盈利诉求不强,平台不需要补贴,平台只需要提供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即可,成本非常低。于是,顺风车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出行需求中最能赚钱的场景。
在各家平台争抢顺风车市场的时候,另一种新的模式已经被发掘出来——网约车聚合模式背靠高德、百度、美团等地图、本地生活app应运而生,这些巨头利用自身广大的用户基础开发了新玩法,区别于滴滴等自营模式的网约车平台,这些聚合平台通过上下游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模式,接入第三方网约车平台来提供打车服务,以此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
事实上,聚合模式的发展情况也相当乐观。以美团、高德为例,得益于聚合模式,美团打车已经拓展至全国超过42个城市,高德也在近日联合全国27家网约车平台共同推出“敢坐敢赔”服务承诺,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
聚合模式的优势也相当明显:
- 其一,有了大平台靠背,乘客和司机都提高了信任度,有关部门也更好监管。
- 其二,地方性的网约车公司能够借助平台更好的与乘客对接,还增加了乘客的选择范围。
- 其三,聚合模式能够简化网约车的流程,让网约车企业专注于线下运营、保证安全、提高质量,而平台则利用自己的技术和流量优势专注分担和调度,做到了合理分工、各司其职。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许顺风车能依靠自营平台和聚合平台的双重努力,从此走上“顺风”的道路,成为安全又可靠的出行方式,让乘客、司机、平台三家实现共赢。
然而现实的问题仍然摆在眼前,平台为了安全增设了条款,条款多了司机和乘客就会厌烦,市场反而变得冷淡……金钱和安全的羁绊,仿佛一个打不开的结,死死地纠缠在顺风车行业的脖颈上。
赚钱or安全必选其一,聚合模式或是新的解决方案
正如整改前的滴滴顺风车扛起了整个公司大部分的盈利一样,简单的司机审核、大量的需求场景、低廉的经营成本让顺风车成为了平台最赚钱的买买,但这样的运营模式带来的结果就是无限大的安全风险。可以说,顺风车行业本在就存在盈利性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平台必须在赚钱和安全之间做出选择。
实际上,滴滴的限制顺风车业务时间、加强乘客安全意识,嘀嗒的限制单数、专属人工审核、高德推出的敢赔服务都是网约车平台向「安全」层面倾斜的举措,乘客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能够有效的解决司乘双方的安全问题,这是整个顺风车行业必须做出的保障。
针对滴滴等自营平台目前存在的安全与盈利之间的平衡问题,聚合平台的解决方式相对就简单粗暴得多。对于聚合平台而言,哪家网约车公司能够保证司乘双方安全、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就能够获得在平台上更大的发展空间,高德、美团、百度等聚合模式玩家也完全可以利用与顺风车相契合的自家产品进行大力度的推广,让那些用高成本换来高质量的服务提供者实现薄利多销。
整体来看,滴滴等自营平台更为专精,新出现的聚合平台则有更多可选性,两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一套打法。但归根结底,能够真正让顺风车回归本质,解决用户出行需求的模式才是市场最终寻找的答案。随着聚合平台模式的出现,我们也能看到顺风车市场的规则在渐渐清晰,行业的安全意识、运营效率、创新能力也都在逐步提升,也许就在这次洗牌之后,顺风车行业能够打开新的窗口,达到惠民惠商的双赢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燕子李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滴滴艰难攀爬顺风车高地,聚合模式或能打开行业新窗口》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3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