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吃着,海底捞就被吃上市了。

港交所上市的海底捞市值最高接近1000亿港币,成为了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饮公司,创始人张勇的身价也接近600个亿。从一个技校毕业生到身价破百亿的CEO,张勇的白手起家没有加持,看上去更加励志,海底捞也终于可以剑指中国火锅界的“扛把子”。

上市之后的海底捞,终于剑指火锅界的“扛把子”-天方燕谈

吃着吃着就上市了

九月末的时候,成功跳槽的产品经理请我和开发吃饭,定位坐标北京市海淀区的一家海底捞。我坐在程序员小哥哥对面,听着那货全程都在和给我们服务的小哥说那句话:“海底捞其实味道不如井格,但是这里的服务是真滴好!”

坐在旁边的产品淡淡一笑:“不然它怎么能上市呢?”

海底捞赴港上市,市值接近千亿港元,在消费者看来,这种市值的餐饮企业确实可以称之为火锅界的“扛把子”了。而对于海底捞的市值以及扛把子的呼声呢,市场当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歧,但相对于呷哺呷哺而言,海底捞通过对关联企业的经营调节,很好的控制了存货量和杠杆率,再加上其特有的品牌价值以及社交属性,海底捞的翻台率是特别值得一提的。

海底捞在2017年的新开门店当中,翻台率为4.6,2017年总的翻台率是5.0。同行业的呷哺呷哺则是只有3.3,相对于呷哺呷哺来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是要更高一些,所以能做到这样的翻台率,确实不容易。

马云卸任,海底捞上市,一时间“张勇”这个名字火遍全行业,阿里的逍遥子张勇即将接任马云的职位;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则是给我们谱写了一篇最励志的乐章。

上市之后的海底捞,终于剑指火锅界的“扛把子”-天方燕谈

出身基层的大企业创始人,我们很容易想起刘强东,但刘强东尽管是从农村爬起,他依然有着人大的学历背景。张勇则不然,中专背景的张勇,从四川到北京再到海外,一共花了接近18年的时间,一个没有任何资源和背景的成功,靠的就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良好的服务成为了海底捞的招牌

说起海底捞,相信绝大部分的消费者都会对它的服务印象深刻,雷军不仅要求自己公司的高管去体验海底捞,更要在服务上去向海底捞学习;贾跃亭曾经更是邀请过张勇去讲课。能让这些千亿大佬如此热衷,海底捞的服务可见一斑。

而这种服务成型的原因,是在对员工的严格管理以及各种KPI的打磨之后,所形成的员工流程化、规则化、制度化。如今,海底捞服务被人津津乐道的背后,是在经历了背后各种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考验之后所形成的,也正因如此,海底捞才能靠着这套标准化服务,进行如今这般近乎疯狂的扩张。

海底捞的财报显示,在其320家店铺当中,共有员工50299名,员工成本一度达到了31亿元,接近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员工成本人均6.2万,与呷哺呷哺比起来,后者的人工成本3.9万元,海底捞差不多是它的1.6倍。

能看出来海底捞是一个非常舍得给员工钱的企业。而在这样的制度下,有对中国74个城市的868名海底捞员工调查的数据显示,其中各方面的满意度都在80%以上,企业文化的满意度更是达到了90.1%,这对于一家企业来说,或许就是发展的最核心力量。

上市之后的海底捞,终于剑指火锅界的“扛把子”-天方燕谈

任重而道远的“扛把子”之路

自2012年起,海底捞上市的传闻就不断流出,直到今年9月26日,这家已经24岁的企业,终于登陆港交所,开盘即涨的海底捞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大关。

但是对于海底捞来说,目前也只是万里长征的初级阶段,截止今年6月份,海底捞已经拥有了341家直营店,依靠着这般庞大的数量,海底捞也实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海底捞资产负债率提升的幅度也是相当之大,2016年仅有17.9%的资产负债率,在2017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提升到了73%,虽然2018年上半年有所回落,但是如果按照它在18年的开店计划,海底捞所面临的资产负债压力将会相当之大。

从海底捞上市之后次日股价的破发当中就能明显看出,市场对于海底捞日后的发展还是有一定担忧的。但是创始人张勇曾经表示,海底捞未来只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管理出问题,另一种是食品安全问题。所以在爆出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之后,这就成了海底捞时常强调的事情。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也使得海底捞身陷囹圄,体现在上蹿下跳的股价上也能明显看出,最高19.64、最低15.98的波动区间不可谓不小,海底捞的服务只是相对于消费者,对于投资者而言,能决定海底捞发展的产品质量才是重中之重,不断扩张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上市之后的海底捞,终于剑指火锅界的“扛把子”-天方燕谈

相对于现在的疯狂扩张,或许海底捞更应该放缓脚步仔细思考,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产品质量以及企业本身上面,毕竟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未来的持续发展才是关键,海底捞到底能否坐稳火锅界“扛把子”这个位置,也需要投资者和消费者去共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