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美元每股,和9美金的发行价比起来,优信股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血崩70%,一个让无数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数字。
就在不久前,美奇金投资发布了做空优信的报告,把优信称为“破烂溜丢柠檬车”。美奇金表示优信毫无诚信,以至于自己连目标价格都无法给出。
那一天,优信股价下挫逾五成,两度触及熔断机制,最低来到了1.41美元,优信看上去岌岌可危。更严重的是,这份报告的发出从根本上揭露了优信二手车乃至整个二手车行业面临的困境和乱象,“二手车们”想让消费者对其重拾信心,短时间内够呛。
流血上市的优信被做空,杀人诛心
优信的上市,匆忙又慌张。招股书当中显示,2017年的优信总营收19.5亿元,亏损竟达到了27.4亿,这样的亏损幅度已经让优信与A股失之交臂。
于是整合了优信二手车和优信拍业务,优信赴美上市。看上去是另一条出路,但那时中美贸易战如火如荼,下跌是中概念股的主要节奏,优信的车还是那么着急开往纳斯达克。
对于优信而言,亏成那个样子,如果再不上市,似乎就真的没钱花了。
融资轮数不少,但对于烧钱的二手车市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优信在选择流血上市的同时,也把自己的问题摆在了明面上。这次被美奇金抓到绝不是偶然,疯狂蒸发的市值也表明,在那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前,上市似乎并不是好的选择。
虚高的交易、隐藏的债务、虚假的金额、循环的交易、夸大的库存、吸走的现金和中国的惯犯。这些理由成了优信被做空的证据,可谓句句诛心。
我们来梳理一下。
“优信的车几乎都是车商的车,但是在官网在每一辆车都标注着某某仓,比如:西北仓、东北仓、华南仓等等。误导消费者以为车是优信自营的。而且优信培训员工也是如此,引导和放任员工欺骗客户,直接给客户说优信做的是全国车源,车是优信自营的,车在自己的某某仓放着,要的话免费物流配送。”
优信在全国各地还是存在招聘仓管信息的,爆料者的内容似乎并不完全真实。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优信的地方仓库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撑优信的全国线下运营,从而导致官网宣传与线下资源匹配相矛盾,无论如何,优信在库存方面是有忽悠消费者的嫌疑。
其次是层层加价。虽然“异地购车有差价,优信全国寻底价”口号喊得响亮,但优信依然被爆出给车商的返点不断增加,从而把这部分成本加在车价当中。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恶性循环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来买单。
二手车金融乱象早已是人尽皆知的问题,各大二手车平台为了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务,增加对车商们的话语权,不惜以高返点牢牢控制住车商,毕竟在利益面前,车商们的忠诚度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二手车金融领域。
优信二手车平台的金融业务恰好如火如荼,在车商的资源支持下,优信去年第四季度金融业务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81.3%,在总收入中占比将近55%。
于是消费者开始苦不堪言,还款变多、买车变融资租赁、存在大小合同等等…优信二手车贷款欺诈、涉嫌“套路贷”,而且无视合同。这些问题的出现让优信和消费者两败俱伤,车商倒是赚了个盆满钵丰。
去年七月,罗女士在成都优信买了一台二手宝马5系轿车,6万元,首付近13万,贷款23万余元,分36期进行还贷。不过,在还款9个月后,罗女士突然发现,自己的电子借款合同上所载的贷款金额竟变成了29.4万元。足足多出6万多,同样的车子同样的金额同样的分期,其他人月供只需7500,罗女士却要9200多。
在和优信公司沟通之后,基本上搞明白了,这笔钱就是算在了优信的运营成本里。换句话说,被优信赚走了,比如工成本,向银行贷款申请,信用额度,这些都是优信方面的“花销”。
对此,优信方面无法提供清单,也不承认这是优信的服务费用。如果是优信先为消费者垫付,随后替消费者去进行贷款的话,那么29万和23万中间的这个差价被谁赚走,想来是一目了然。
律师也表示,从消费者权益来讲,如果没有服务成本等方面的特别约定,二手车公司涉嫌价格欺诈,因为当前车辆总价已经远远超出实际约定价格。
由此来看,美奇金对优信的做空依据并不是无中生有,也难怪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优信会呈现出断崖式的下跌崩盘。
二手车行业乱象不断,领头羊们带头搞事情
事实上,优信的问题也是整个二手车行业正在面临的。瓜子、优信、人人车这几个二手车电商巨头,目前都在面临来自行业和自身的各种痛点。
人人车在此前被传破产,后来被迫转型。但随着李健努力把“裁员”和“战略升级”联系在一起,人人车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实上,人人车的转型和破产似乎并没有太大区别,砸下更多的钱也只能带给外界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故事,因为二手车C2C的商业逻辑本就存在着硬伤。
“缩减自身相关的二手车交易链条,将公司和员工原本的雇佣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人人车成为后者的信息提供商,合伙人向人人车付费购买资源包。”
这是人人车的转型模式,和几年前的房产中介、二手车中介如出一辙,越活越回去的感觉。
再加上去年六月,优信的募资额一度从4亿美元下调至2.25亿美元,流血上市。
二手车行业的痛点愈发掩盖不住,因为车况是一个很难标准化的事情。电商的核心模式在于通过网络效应突破地域的物理界限,从而实现规模扩张,但二手车的一车一况意味着极其强烈的线下需求,这就形成一个悖论。
于是瓜子开始疯狂扩张线下门店,默默转型。
但无论是合伙人还是线下店,这些都不是C2C的本来面貌,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可以被互联网去颠覆的。比如当年把“房产O2O”喊得相当热烈的爱屋及乌,现在早已经凉凉。
二手车交易本就不是一个高频业务,每一个用户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二手车电商参与的次数并不多,甚至大多数也只有那么一次而已。那么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模式下,电商们收取的服务费也远不如中介,一旦陷入烧钱竞争,这谁顶得住啊。
最后的结果就是,汽车金融成为了它们的主要盈利方式,而关于这个,请参考前面的罗女士。
从后往前来推,似乎这个行业的死循环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即使发展迅速,二手车电商市场依然乱象重重。
首先是烧钱驱动:
瓜子、人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在广告投入方面连下血本,于是同行对峙的问题成了最主要竞争。但这个行业需要靠资本来驱动,不断烧钱若是无法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就会导致无法形成用户粘性,行业的同质化也变得愈发严重。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导致各种“神坑”和“套路”出现,消费者对其也会逐渐失去信任,详情再度参考优信。
其次是口号瞎喊:
很多二手车平台一边喊着“能卖出好价钱”、“能快速拿到钱”吸引车主来自己这里卖车,一边又说“诚信可靠”、“一成首付”来吸引用户买车。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在这些环节当中,平台始终都不是二手车的产权人,收取的也只是服务费。
因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关消费欺诈,“退一赔三”的责任对二手电商平台并不适用。很多口号也成了空头支票。
最后是行业规则不规范:
车辆定价、车况来源以及车辆质量等问题,在这个行业当中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规则化的标准。二手车市场应当是以合规作为基础,信用作为担保,但我国的二手车市场发展速度实在过快,市场规范、行业准则以及部门监管也没能及时跟进。这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数据造假问题。
本来二手车电商的盈利模式就很模糊,急于求成会影响到自身产品的精细化。内部问题不解决的企业们过早把矛头指向竞争对手,千疮百孔的格局下,只会导致这个行业一起支离破碎。
如此看来,优信的上市并不能被称为是“健康的上市”,流血杀入纳斯达克的优信也在逐渐品尝自己酿下的苦果。
行业混乱,前景模糊,各大二手车电商平台共同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容小觑。汽车金融不是拯救他们的神兵,自身应当如何转型也应该仔细考虑。
对于各大平台来说,在这么一个内忧外患的格局下,留给他们重新洗刷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原创文章,作者:唐师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优信的问题,带出了整个二手车行业的天花板》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