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脱离了本质。
茶叶市场状况层出,一片混乱。茶饮料市场面临转型,你追我赶。茶饮网红店们内忧外患,命不久矣。
不知何时开始,拥有数千年茶文化的我们,竟然让与茶相关的各个行业变得岌岌可危……
中国茶叶市场大局混乱,摇摇欲坠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既是茶叶生产大国,也是茶叶消费大国。2013年中国超越印度,成为全球茶叶消费最大的国家,同时也拥有着4.28亿的茶叶消费者,茶叶零售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
但现在的茶叶市场,却面临着一片混乱的窘境。
要说中国名茶,相信大多数人都能脱口而出。龙井、普洱、铁观音,茶叶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可大行业却不是这样的。
中国茶企数量虽多,但大部分都比较弱小,甚至万家中国茶企,利润不及一个立顿。中国缺乏像立顿一样的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是因为中国茶叶普遍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中国消费者数量庞大,茶叶消费也呈现出高度的碎片化、结构化和区域化特征。茶叶类型以及产品形态日趋多样化,既有针对年轻人的喜茶等调饮茶崛起,也有针对精品主义消费者的“小罐茶”;既有淘宝几十块钱的特价包邮,也有动辄上万元的天价茶叶。
高度细碎的茶叶市场让消费者摸不清头脑,商品茶叶的价格缺乏诚信,茶叶品牌过少,导致消费者对茶的质量和价格无从判断。无法判断茶叶的真伪、优劣以及实际价位。
很多人都认为喝茶是中老年人的事,但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是我和朋友一起出门的时候,偶尔都会找个小茶馆一坐一个下午。受健康饮食潮流的影响,很多90后对茶叶的关注度已经大大提升,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隐隐有着抬头的趋势。
但中国的茶叶市场依然是一片混乱:
- 首先,对于茶企业来说,经营规模小,品牌意识淡薄,知识产权方面投入不够等等。无法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也导致很多老品牌被贴上“华而不实”的标签;
- 其次,是定价问题,茶叶的标准化程度低,优茶名茶只能采用手工制作的作坊式生产工艺,无法形成机械化加工。这就让普通消费者难以鉴别,定价暴力、价格模糊等问题的出现,更是让信息不对称,渠道商趁机疯狂赚钱;
- 最后,是市场竞争,中国茶企业甚多,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占据市场2%的份额。品牌意识低下成为了整个行业面临的大问题。
种种因素加起来,导致了茶叶市场运营不规范、质量不稳定。消费者购买力受阻,进而制约茶叶市场的深度发展,看上去这个市场已经是摇摇欲坠。
老行业不行,新行业转型,茶饮料市场竞争一片迷雾
与大行业比起来,中国的茶饮料市场近几年也在面临转型、竞争激烈。
传承数千年的茶文化一直被束缚在庙堂之中,真正转化为现代饮料产品,还要从1995年说起。
那年六月,统一冰红茶进入内地市场;下一年,康师傅冰红茶上市;1998年,统一绿茶进入市场,它们联手开启了中国茶饮料的发展新时代。
以康师傅和统一为首的两位大咖进入市场后,大量投放广告占据市场,两款冰红茶也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短短几年内,康师傅和统一两大品牌就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地位。当时的茶饮料市场以品牌发展为引导,各种广告的投入加上营销裂变,是两大巨头能够长时间占据市场的主要原因。
但进入2014年之后,茶饮料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的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由“重量”向“重质”进行转变。
这个过程当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以小茗同学、茶π等新派作品开始展现出爆品品质,成为茶饮料市场竞争当中的重要风向标。
十几年来,中国茶饮料市场大概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 2003至2010年间,零售额的迅速增长主要依靠零售量的增长来拉动,零售价格基本上保持不变;
- 2010至2014年间,零售价格和零售量共同上涨,表现出量价齐动的发展态势;
- 2014年之后,虽然零售价格仍在上涨,但零售量的下降要更快,整体上呈现出放缓甚至下降的态势,拉低市场发展。
这也说明在2014年前后,我们的茶饮料市场就开始面临转型需求。随着消费升级日趋明显,品类老化、概念同质化、价格穿底等问题开始逐渐浮现。那时候的康师傅,已经是每箱利润以“分”计算。
随后,茶饮料市场的转型方式也逐渐明朗:通过一定的价格带,以更好的利润空间重新激活渠道。同时突出产品本身的创新和时尚,从而激发90后等新一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
萌萌小茗同学和时尚茶π先生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新形态新市场的升级趋势,也打响了新一轮的升级战。
可口可乐的淳茶舍、娃哈哈的黑茶新品,农夫山泉的茶东方树叶。这些逐渐起量的无糖茶饮料,在搅动市场的同时,也成为了下一个风口,竞争进一步加剧。
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还有那些不得不提的网红茶。
茶道+网红,能活多久?
在这么一个互联网时代,任何行业只要搭上互联网这班车,都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比如喜茶、皇茶、丧茶……
普遍寿命只有半年到一年的网红茶行业当中,喜茶已经存活了整整三年。但事实上“喜茶们”也不确定自己到底能活多久,近期来的大动作,更是体现出它满满的焦虑。
在茶行业面临水深火热、茶饮料需求转型的时候,网红新茶饮开始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2016年更是被誉为新茶饮的元年,相较于传统茶品牌来说,新茶饮的一些特点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 强调健康的传统茶叶+时尚原料;
- 品牌形象更加注重颜值外表;
- 入驻热闹的商城以及网红地段;
- 客单价格普遍较高;
- 喜欢运用媒体进行广泛传播;
- ……
然后在品牌打造初期,利用互联网为自己产品获得更多流量和关注,一家网红店便是应运而生。
和传统字号比起来,这种网红店“长得快死的也快”,缺乏底蕴以及容易复制的属性,让这些店开一批死一批。
对于网红店来说,红的只是创意而非产品,消费者的喜欢也仅仅是短时间内的跟风。流行的创意容易引起抄袭风,比如之前的徹思叔叔,生于营销创意,死于创意被抄。
大多数的网红店都是轰轰烈烈的生,昙花一现的死,所谓的“大热必死”或许就是这个道理。依靠着透支能量得来的名声,终归让自己无法承受。
那对于喜茶来说,供应链和品控就是最应该把握住的要点。
现在的喜茶已经足够有名气,除了继续发力互联网营销之外,对供应链的把控就显得尤为关键。现在的喜茶已经开始尝试从源头来进行品控,也是所有网红商品应该把握的点:
- 首先是创新,无论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竞争力;
- 其次是保持产品品质和稳定性,对于消费者而言,产品品质是决定消费体验度最关键的点;
- 最后就是建立起自己的供应链,沉下心来深耕。
那个远在大洋彼岸,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家对茶道的热爱已经超过了中国。
就人均喝茶量而言,中国都排不进世界前十五,英国的人均饮茶量竟然是中国的三到四倍之多。
维多利亚下午茶,那是英国文化的一个代表。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在下午茶时间举办的“茶时漫谈”也被称为剑桥精神,并且广泛传播。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对茶的加工、饮用以及品鉴都有着浩瀚如烟的传承历史,其实我们不应该输给他们。
无论是大行业的危机、饮料企业的转型、亦或是网红产业对传统的改变。茶始终是我们的国饮,那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放下的文化。
原创文章,作者:唐师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茶饮脱离本质》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