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五年前的预言成真了。

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准备登陆港交所主板,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约为人民币106.37亿元,2015年-2017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5.9%。作为中国国内首家营收超百亿的餐企,海底捞的成绩似乎亮眼。

海底捞之后上岸,中餐的华丽突围?-天方燕谈

2013年,张勇曾预言海底捞的两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不行了,管理跟不上,肯定完蛋;第二种可能性是活下来,那五年后一定面临国际化的问题。”

五年后,活下来的海底捞如预料那般,开始走上国际化的道路。

24年开拓之路,开店300多家成就餐饮神话

海底捞于1994年成立于四川简阳,第一次走出巴蜀的时候,已是五年后的1999年。首次进京开设分店时,是在十年后的2004年。十年风雨,川蜀大地的一家小火锅店,正式成为中国餐饮界的一枚新星。

海底捞之后上岸,中餐的华丽突围?-天方燕谈

此后的几年里,海底捞走上快速扩张之路。2012年,海底捞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分店,此后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陆续开设分店,截至2017年底,海底捞累计开设近300家门店。

因为创新的特色服务,海底捞赢得了“五星级”火锅店的美名。在2008至2012年的连续5年间,荣获大众点评网“最受欢迎10佳火锅店”。同时连续5年获“中国餐饮百强企业”荣誉称号。

有人奇怪,这样频繁的开店,海底捞吃得消吗?服务跟得上吗?

根据测算的数据来看,海底捞餐厅一般在1-3个月就能达到盈亏平衡。2015年到2016年,海底捞大多数餐厅在6-13个月就能收回现金投资,这一指标在同行业中领先。而关于服务的担忧,或许海底捞微博、大众点评等多渠道下清一色的好评就是最好回复。

成功需要极致!四大能力助力海底捞餐饮封神

如果此前餐饮界有人质疑海底捞能否成功,或许盯着海底捞未上市这一点可以做不少文章。但是5月之后,关于海底捞的这一点计较就失去了依托,不再是一个问题了。那么,海底捞为什么会顺利走到上市,它成功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海底捞之后上岸,中餐的华丽突围?-天方燕谈

我们分析了海底捞的企业模式和服务理念,总结出以下三点能力,正是凭借这三点,海底捞才能成就在餐饮界今天的地位。

1、服务极致。海底捞的服务有口皆碑,去过的人们都有着深刻感受。持续的强大服务关怀下,你会在自己心里将海底捞与高质量服务划上一个等号,这对于培育企业美誉度简直是最大的法宝,口碑效应下,自然会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消费。此外,海底捞的服务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对实在的用餐体验也有到位的关照,譬如海底捞所有的菜品都可以叫半份,半份半价。这样消费者可以品尝更多食物,而且价格不高。

2、员工关怀。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必定有一个深谙用人之道的老板。在张勇治下,海底捞十分注意员工关怀。海底捞的员工年薪可达6万以上,而且能干到店长以上的人,若有意离职,海底捞都会给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多重关怀激励下,使得海底捞的管理干部流失极少,给企业的良好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

3、标准化管理。海底捞创立不久后就表现出了自身野心,创始人一直在标准化管理上探索可能。同肯德基、麦当劳等外国餐饮连锁品牌在做的中央厨房一样,海底捞也建立了自己的标准化流程。目前,海底捞已建起北京、上海、西安、郑州四个大型现代化物流配送基地和一个原料生产基地,形成集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供应体系。各个门店每天所需要的各种食材都会在物流中心中经过集中清洗加工,再被配送到各个门店。门店后堂只要对这些食材进行简单装盘摆盘和一些必要加工即可上桌,这保证了海底捞的品质延续,对海底捞品牌的传播也形成了规模化可能。

海底捞之后上岸,中餐的华丽突围?-天方燕谈

4、公关能力好。注意,公关能力好并不是说海底捞擅长甩锅。还记得去年北京海底捞的老鼠事件吗?在事情发生后,海底捞没有推诿扯皮,而是直接承认了问题,迅速进行了有效整改。因为真诚的回应和以往积累下的良好口碑,海底捞得到了消费者谅解,品牌形象因此还得到了新的加分。

转型领头羊,上市之路任重道远

从国内餐饮企业一直以来的表现来看,其实很多餐企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资本青睐。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企业并不考虑如何得到资本市场的看好,种种负反馈相加,导致中国餐饮虽然一直有一些知名品牌存在,但鲜有规模化建树。

海底捞的上市,或许给这些企业的决策者们敲了一锤响鼓。在餐饮面临各种冲击亟待转型的当下,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尝试应当成为企业必须要重视、必须要学习的一课。尽管中餐实现标准化十分困难,可是在餐饮新旧模式面临全面转型现状之时,不主动求变求新,就很可能被后来者突围超越,严重者,对于餐企就是生死大考。

海底捞之后上岸,中餐的华丽突围?-天方燕谈

而显然已成为转型领头羊的海底捞,上市之后也并不能轻松多少。收获巨额财富之时,无形中也需要担起更多责任。中式餐饮上市者本就不多,以标准化走通模式的更是难上加难,这一条路是坦途还是泥坑,或许只有身在其中的海底捞才能在踽踽前行中领悟通透。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除了给海底捞敢于尝试的华丽突围点赞外,也期望更多中餐企业带着中国味道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