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使用场景穷尽,怎么办?-天方燕谈

最近和几个创业伙伴聊天,发现在他们创业的过程中,均面临一个共性的问题,即用户使用场景被局限在仅仅的几大类当中,好像已经穷尽了,无法向外拓展。

这让我想到目前所处的图片/视频社交领域,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拍来拍去,好像用户除了自拍、拍桌子、凳子、椅子之外,就不知道拍什么了,最多加上个床单和天花板。这等ugc,差到不能再差了,产品怎么搞,数据怎么起来,确实蛮伤脑筋的。

拉几个社交创业的小伙一起聊,发现有几个地方值得推敲:

1)社交产品从关系链的演讲来看,可以简单划分为强关系的迁移和弱关系的重新组合分发,你的社交产品从关系链角度来说,是怎么定位的?

我们回想一下微信的诞生,最早是QQ关系链的迁移,其次加入了附近的人、摇一摇这样的弱关系链的导入机制,但是至始至终,这都无法侵蚀原有的QQ、手机通讯录这样的关系链。而QQ也好、手机通讯录也好,原本就已经在别处建立好的关系链,只不过迁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即微信。

更多强关系社交产品的例子,比如说人人是迁移的线下的院校班级关系链,QQ早期也是迁移的线下同学、亲戚的关系链。

在什么情况下,强关系链的迁移比较容易成功呢?

应该是在破坏性技术来临时,SNS对于IM来说,算是一种破坏。因此在PC互联网时代,人人网在强关系链的SNS赢得了短暂的胜利。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承袭了QQ的强关系链,进而扩展通讯录,巩固了其在强关系链的地位,微信即时通讯和朋友圈相当于是攘括了移动IM和SNS两大领域,而在其他的强关系创业领域,我们几乎很难看到成功的例子。

除了强关系之外,那就剩下弱关系,包括微博类的好友关系和陌生人关系。我们几乎可以看到99%的新社交产品,基本上都是在切微博类的好友和附近的人等陌生人关系。因此,我可以把这一类看作是弱关系的重新组合和分发。即通过接入微博、QQ、通讯录等第三方好友关系,在新的产品中重新组合,然后再按照地理位置、兴趣标签、群组等维度重新分发出去。最为典型的就是基于附近的人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陌陌、比邻、碰碰等,以及以垂直兴趣图谱为导向的社交产品豆瓣、same、贴吧、JUJU等。

因此,在开放或者多元的关系链条件下,用户使用的场景是否会更加丰富起来?毕竟人们在面对熟人和陌生人的社交场合里面,心态是不一样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2)开放延时消息的分享是否缓解场景的局限性呢?

延时消息和实时消息,指的是用户是即拍即分享,还是对存量消息的再处理后,然后分享。就拿Blink这款产品来说,我和朋友在讨论它时,朋友提到说“Blink大大加强了图片交互的效率,但有些矫枉过正“,其中一条理由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别人聊天,一半以上都是调用甚至精心挑选已经拍好的本地图片。也就是我们说的对存量消息的再处理,然后再分享出去。由于Blink缺乏了本地图片的导入和分享,因此即拍即分享一方面给用户造成了一种无形压力,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分享图片的质量。

不过记得Blink的创始人施凯文提到了Blink其实是把一些偏向非目标性导向的沟通的场景带到线上,并基于单个的场景进行简单的讨论,简单说它就是一个针对非目标导向沟通的闲扯淡聊天产品。因此,在这样的产品初衷和思路下,或许不可避免带来分享图片或者视频的质量较为受限。

用户使用场景穷尽,怎么办?-天方燕谈

3)寻找质量和频次相对更高的垂直场景或人群,然后打下去

图片、视频密集产生的场景会是哪里呢?我想肯定不是两点一线的办公室和家里,因为在静态的环境中,能够刺激产生分享或者聊天的场景很少,桌子、凳子、键盘、床单还是一堆脏衣服?太糟糕了,除了自拍。倘若在一个动态变化的场景中,是不是可以解决图片和视频的生产频次和内容的丰富程度问题呢?此时此刻,不管你是属于私密定向分享还是广场式的分享,都不是问题。

在之前分享的一篇《显性内容决定论》文章中,作者提到这么一个观点,即”显性内容决定产品气质,产品气质决定人群划分与产品魅力,受众选择与影响力决定产品命运。“,也就是说用户一进入产品,最容易看到的内容或者接触到的内容,决定了用户对于这个产品调性的认知,屌丝还高大上,庸俗还是超凡,个性化还是大众脸,基本心理都有个十有八,符合或喜欢这个内容气质的用户就留下了,不符合或不喜欢的就走人,通过显性内容不断筛选、过滤、留住那些属于它的人群,而这些人群的多寡、影响力大小则决定了产品的命运。

内容是可运营的,人群也是可运营的。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那些内容场景以及垂直人群,然后想办法让他们使用你的产品。比如说在旅行的途中,肯定遇到的人、物、景都特别多,在这个场景下,产生社交分享的欲望肯定特别强烈,而且消息类型丰富。

4)再推敲一下陈琪的FOR产品判断模型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12年,蘑菇街创始人陈琪在回答“如何预测instagram和pinterest谁更有发展潜力”时,提出了他自己的判断模型:碎片-组织-再组织。第一,信息一定是碎片化的,且碎片化的丰富性越高,产品平台化后的规模就越高;第二,信息碎片化后,又是可以被各种维度被组织起来,组织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动的速度越快,相应沉淀难度系数就越高;第三,当信息碎片按某种形式组织好之后,这样的产品还会允许用户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组织信息碎片。因此,我们看到twitter、weibo的FOR系数其实是最高的,其次是instagram,再次就是pinterest。也正因为如此,twitter、weibo的应用场景也是最不缺乏的。

我倒是很欣赏same这个产品。按照for来判断的话,same把一切事物都碎片为“一段文字+一张图“,然后再通过”一个频道“的方式重新组织起来。有意思的是,这个频道是非常随意的,这个在上面的”显性内容决定论“中可以得到印证,因此same甚至可以把一切事物碎片为”一个频道“,频道下面再进行碎片。反复切,反复碎。但是在R,即re-organize这块,其实same并没有释放这个通道。这个时候把在twitter或者pinterest里的re-twitter和re-pin转换为IM。Snapchat的CEO Spiegel曾经说”信息流“这个东西,你在上面消费的内容越多,看的照片、视频和文字越多,离真正的朋友越远,感觉越寂寞。因此,same把IM这个功能很好的架构在每一个细分场景当中,图片也好,文字也好,投票也好,或者其他的音乐、电影消息都好。

有人把same称之为状态社交,就好比QQ空间的说说或者QQ上的个性签名。其中有两个频道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我正在......”,一个是”拍下你面前的东西“,你可以试想一下,在这样的频道下,会产生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想肯定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